水下攻击手——水雷
水下攻击手——水雷
水雷是一种在水中爆炸的武器,由舰船或飞机布设在水中,能炸毁敌方舰艇或阻碍其行动,也可破坏桥梁和水中建筑物。水雷具有隐蔽性好、威胁时间长、布设简便、扫除困难、用途广、造价低等特点。在现代海战中,水雷是不可缺少的武器。
水雷最早出现在我国明代。在当时抗击倭寇的海战中,我国抗倭将士们使用了一种能漂在海面或沉在海中,既可定时爆炸又可触发引爆的武器,重创了敌人的战船,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水雷。它用木箱作雷壳,油灰粘缝,将黑火药装在里面,其击发装置用一根长绳索连结,由人拉火引爆。木箱下绳索坠有3个铁锚,控制雷体在水中的深度。1590年,我国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水底龙王炮”。1599年,我国的王鸣鹤发明以绳索为碰线的“水底鸣雷”,1621年其又改进为触线漂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漂雷。
西方国家使用水雷的历史要比我国晚200年。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第一次使用水雷,于1777年11月在特拉华河河口使用水雷反制英国海军的封锁战舰。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海军装备的发展,在海战中出现了一种以水雷为主要武器的水雷艇。当水雷艇驶近敌舰后,就将船艏撑杆顶端的炸药包撞到敌舰上引爆,从而重创敌舰。之后,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水雷艇,用缆绳将炸药包拖在艇后,水雷艇在海战中围着敌舰绕行,使其拖带的炸药包撞击敌舰后引爆。
水雷的种类很多。按水中状态区分,有锚雷、沉底雷和漂雷。按引信类型区分,有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按装药量区分,有大型水雷、中型水雷和小型水雷。锚雷入水后,由雷锚和雷索将水雷系留在一定深度,当舰船碰撞或进入水雷作用场时,即引起爆炸;沉底雷通常由雷体和仪器舱组成,沉底雷的装药量较大,入水后便沉入海底处于战斗状态,当舰船驶近水雷时,由于舰船的磁场和声场的作用,引爆水雷,爆炸后产生的压力波和碎片能毁坏舰船;漂雷可在水面或水中一定深度上呈漂浮状态。此外,还有一种控制水雷,也叫视发水雷,当敌方舰船驶近时,由岸上人员或舰船、飞机通过有线或无线遥控引爆。
水雷的优点是不言自明的。一般一枚大型水雷即可炸沉一艘中型军舰或重创一艘大型战舰;还有水雷可构成对敌较长时间的威胁,有的甚至达几十年;除飞机、水面舰艇、潜艇外,商船、渔轮等都可用来布放水雷。但是,水雷也存在与生俱来的缺点:一是动作被动性,如非触发水雷,要敌舰航行至水雷引信的作用范围内,水雷才会起作用;触发水雷,要敌舰直接碰撞水雷才能引爆。二是受海区水文条件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