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宇宙观
汉代的宇宙观
宇宙理论在汉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汉代的科技工作者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理论成果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框架,对未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天地起源与演化思想方面,汉代在吸收先秦诸子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专门论述。西汉早期,刘安在《淮南子》的“天文训”篇中认为天地产生于浑沌的原始状态,然后经历大昭、虚郭、宇宙、元气等阶段,元气生天地,天地交合生万物。他的学说基本上继承了老庄的天地起源学说,但也有所发展。到了东汉中期,张衡在《灵宪》中论述了宇宙演化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他所阐述的发生变化方式有渐变,也有突变,变化原因缘自事物内部,具有科学性。张衡还提出了三阶段论,即:首先是一个虚无幽静、无边无象的空旷空间;然后是从无到有的突变,并产生无形无象、浑沌状态的元气,最后一个阶段是从无形到有形,无序到有序,由于某些作用,逐渐形成了天地和万物。
在天地大型结构学说方面,出现了比较成熟、系统的三大学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第一套学说是盖天说。《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作。汉代的盖天说对先秦时代周髀家盖天说作了重大改进,并赋予新盖天说以数学化的形式,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大锅,拱形的天罩着拱形的地,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每天都要绕着北极的一个叫“天中”的点自东向西旋转,“天中”对应到地面拱形上的一点叫做“极下”,“天中”与“极下”的距离,即天与地的距离为8万里,而人们住的地方离极下相距3~10万里。太阳每年都以7个不同的同心圆在天盖上运动,称为“七衡”。最内一道叫内衡,是夏至太阳所走的路径,最短。因为“七衡”有6个间隔,所以又叫做“七衡六间图”。太阳光所能照及的范围是7~16万里。用这一理论能解释白昼现象以及四季变化,即太阳进入可见范围之内,就是白天,反之,就是黑夜。在不同运行轨道,对应不同的季节。
第二套学说是浑天说。东汉的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撰写《浑天仪注》,认为天地就像一只鸡蛋,其中天是蛋壳,地则是被包在里面的蛋黄。这里所说的地球形状仍然是平面向上的半球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球体。天地绕地轴自转,两个天极间的圈就是天赤道,与之相交24度是黄道。太阳沿着黄道运行。北天际附近有小圈叫恒显圈,圈内星辰永不沉于地下,全年可见;南天际附近有小圈叫恒隐圈,圈内星辰永沉地下,全年不见。浑天说从总体来说,比盖天说前进了一步,能十分明显地解释一系列天文现象,有颇多可取之处。
第三套学说是宣夜说。郗萌作了很好的陈述,他说:“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郗萌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不是什么拱形或蛋壳之类的东西。他还认为日月星辰等天体是靠气而悬浮在宇宙间,这对于宇宙认识意义重大,比浮于水中或是被托着之类,前进了一大步。宣夜说的最大不足就是没有对天体运动规则作具体论述,而是长久停留在思想领域,以至于最后变成一种玄学,脱离了科学的轨道。
综上,汉代的宇宙观比先秦有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比较专门而又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对后世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