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黄龙中学骤然红火起来。新生的匆忙入学,家长的跟随关照,交费的,领书的,铺床的,买饭票的,学生以及家长穿梭一般地在校园内外奔忙着。最忙的莫过于老师,报名分班排课备课,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早日进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以结束这种有秩序的无序状态。
作为一校之长,宁奇应该是一个更忙的人。别看他安坐在办公室里,但是他的心一刻也没有闲下来,大脑时刻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之下。就在他安坐的时候,不时会有教学上的总务上的政教上的以及财务上的保卫上的负责同志进来请示和汇报,他必须一一作出明确的答复。因为凡是找他请示的人带来的都是一些棘手的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让他每答复一件事都得做认真思考。他感到十分头疼。
但是,最头疼的事不是这些面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人,而是办公桌上的那部红色的电话。每年开学,他的电话无一例外地是热线,刺耳的铃声不时打断他的工作,而让他毕恭毕敬地接起电话,客客气气地和电话里的人说话。因为大凡这个时候打来电话的大都是级别高于他这个校长的领导,或是对他们学校具有审查资格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领导们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给他出的难题,他们大都是介绍学生入学,然而他们介绍的学生大都是既没有上分数线又明打亮腔地要求不交任何费用或者免除部分费用,而且,还必须给他们安排在重点班里。
他烦透了。
他索性走出办公室,走出校门,径直走上高高的黄龙渠。
眼下正是灌水季节,浑浊的渠水放满一渠眼看着挂着了渠沿,奔流不息。黄龙渠的两边林荫夹道,硕大的树冠眼看就要合拢一处,整条大渠像一条悠长的开了天窗的流动的隧道,展示着一种奔腾的气韵,川流不息。不时有几片落叶飘落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向下游漂去。
突然从校门口传来一阵争吵声,那声音越来越大,似乎有些不可开交。宁奇回身望去,是门卫和一个老头在吵闹,从架势上看,那老头很可能是学生的家长。
他走下渠,急急忙忙向校门口走来。
只听那老头吼道:“当个烂门卫,说白了不就是条看门狗吗,有啥牛皮拉哄的?我告诉你,你少他妈的在爹们面前耍威风,爹们是城墙上的麻雀——大炮震下来的。爹们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爹们尿都不尿你!”
门卫还在耐心地解释着:“你尿我也行,不尿我也罢,这是你的自由,我管不了。说一千道一万,反正没有录取通知书我就是不能让你进,说破大天也不行,因为这是学校的规定。”
老头双手叉腰质问道:“没有录取通知书咋了?没有录取通知书就不是人了?我告诉你,就连你们校长当年还是放驴的呢,你去问问他,谁给他发过录取通知书了?”
门卫一听急了:“我说老大爷你是怎么说话的?说事就说事,不准你随便污辱我们领导!”
老头说:“谁污辱他了?不信把你们校长拉出来问问!如果我有半句假话你提起腿子把我扔到黄龙渠里去。敢问不敢问?我怕你没那个胆量!”
门卫终于失去了耐心,他用警棍指着老头说:“老家伙我告诉你,你不要不识抬举,在这里胡搅蛮缠。我最后一次警告你,有录取通知书,你理直气壮地往进走,没有录取通知书,请你马上离开,不要扰乱学校秩序。不然的话……”
“不然你能怎么着?”老头双手叉腰,向前迈着步子。
门卫说:“再胡闹我就打110,把你抓到派出所里去你信不信?”
没想到门卫的举动和一番威胁非但没有吓退老头,反而给他的火头浇了一瓢油。他上前抓住门卫的衣领说:“抓呀?抓呀?老子大狱都蹲了无其数,怕了你个派出所不成?”
门卫举起警棍就要制裁老头,突然,宁奇出现在他们面前。
宁奇对门卫说:“松开手,干你的事去。”
门卫瞪一眼老头,气咻咻地去了。
宁奇回过头对老头说:“这位老大爷你也消消气,有话好好说嘛!有什么事?说来我听听。”
老头正待发火,猛然间怔在那里。他对着他看了半天,忽然说:“你是大哥?”
宁奇细细打量着他,试探着问:“请问你是?”
老头狠狠在他肩膀上拍了一掌:“怎么,当了官就六亲不认了?认不得别人不会连我也认不得了?”
宁奇还是有些疑惑:“你到底是?”
“我是宁长命,宁臊头!”老头说。
“你是长命?”宁奇怎么也不敢相信,面前站着的这个人就是那个曾经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宁长命。
他知道他的年龄,他今年应该是四十多不到五十岁,他搞不明白,他怎么会老成这个样子。
宁奇说:“我说长命,不是大哥说你,老都老了,脾气还是不改。有话就不知道好好说,喊什么喊,影响多不好。”
宁长命说:“话我会好好说,我就是看不惯那种大小掌点权就牛皮拉哄的人。”
“谁牛皮拉哄了?”宁奇问。
宁长命说:“你看你们那看门的,手里提了个丧棒他以为他是门神,他也不打听打听,我宁臊头是干啥的。”
宁奇说:“那是人家的职责,你就不要讲你的歪脖子理了。说吧,今天到学校干啥来了?”
宁长命说:“插起招兵旗,就有吃粮的,你管上这么大一个学校,自然是念书来了。”
宁奇看了看周围,问道:“念书?谁念书?”
宁长命向远处树下站的一个姑娘喊:“丫头,赶紧过来!”
姑娘慢慢腾腾走了过来。
宁长命对那姑娘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说起的校长大爹。快叫大爹,快叫。”
姑娘有些羞涩,低头站在那里,一直没有叫出口来。
宁奇说:“快不要难为孩子了,有事说事。”
宁长命说:“丫头这不是考高中没考上嘛,以我的意思,没考上也好,女娃娃,识几个字能睁开眼睛就行。可是人家不行,哭着闹着非念书不可,没办法,我就想着找找你。我想,咱们‘衙门有人好办事,朝廷有人好做官’,你说对吧。没想到遇上这么个看门狗,死活不让进。”
宁奇看着渐渐围拢的人群,推一把宁长命说:“走吧,有啥事到办公室说去。”
宁长命高兴死了,拉起女儿就走。经过门卫的时候,他狠狠地剜了那保安一眼。
宁长命的到来,还真的给宁奇出了一道难题。要收,他不敢开这个口子;不收,宁长命肯定不依不饶死缠乱搅,不会轻易罢手。退一步讲,即便宁长命不闹,他自己的心里也过不去。因为,他和宁长命除却家族关系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异乎寻常的关系。
宁奇和宁长命都是老宁家的后人,辈分是平辈。如果向上追溯的话,他们应该是同一个太爷。这样,虽然都是宁氏家族里的人,已经有些远了。在宁奇的人生历程中,有过一段很不光彩的经历。20岁那年,还是生活在宁家梁子的时候,他曾经蹲过一次班房。这次蹲班房还有一个伴儿,就是这个宁长命。因此,他们两个人不仅仅是同乡发小和同门兄弟的关系,单从蹲班房这个经历上讲,两人的关系便增加了患难之交的成分,那就很不一般。
宁长命的小名字叫宁长命,官名字也叫宁长命,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据说他爹他妈就生了他一个,独根独苗怕夭折了。可是从小就没有听人叫过他宁长命,大人娃娃都喊他宁臊头。宁长命小的时候是一头乌黑的头发,变成臊头纯粹是一个意外,或者叫乐极生悲。
宁长命12岁那年的正月二十三,天刚麻麻黑,宁家梁子的大人娃娃便吆吆喝喝来到村头的打麦场上。大人们先将随身揣来的黑面馍馍供在青石磙子上,堆垒得像一座宝塔。这是向上天敬供,企求风调雨顺,当年有个好收成。这里面有个说法,就是馍馍垒得越高年成越好。于是便留下一句民谚:“正月二十三,黑馍馍垒上天。”
说话中间人们抱来一堆干柴,宁长命他爹摸出一根洋火,在那石头磙子上轻轻一擦,火着了。他点燃柴堆,刹那间火光冲天而起,把个打麦场照耀得一片光亮。待那火着稳了,他大喊一声:“燎骚干了!”
随着声音他先从火堆上跳了过去。有了这个开头,所有的人都争先恐后跳将开来。他们满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这熊熊烈火把上一年遗留在身上的灾啊病啊烦啊愁啊以及晦气的事情统统烧燎干净,落得个一身轻松,痛痛快快度过这新的一年。
今天是宁长命最高兴的日子,他手舞足蹈,来来回回没了命地跳。又一个回合开始的时候,他向后退了几步,猛然疾跑冲向火堆,纵身一跃。只听得“啊呀”一声,他和一个叫余福顺的男孩撞在了一起,两个人双双跌进火堆里。余福顺一个翻滚滚出火堆,宁长命被撞昏了头,在火堆里乱叫乱爬。他爹冲入火堆将他拉了出来,他的头上身上全着了火。众人上来一阵拍打,火才被拍灭。他爹看着他问:“咋样?不碍事吧?”
宁长命疼得哇哇地哭。
他爹一手将他推给他妈,说了一声:“你先领回去吧。”
他妈说:“娃娃都烧成这样了,你不赶紧想办法疗治,还有心思燎骚干啊?”
他爹说:“烧已经烧了,我回去也顶不了啥事,你先领回去包一包。一年就燎一次骚干,这么重要的事情,总得让我干完吧。”
说完,一纵身又跳过了火堆。
要说宁长命他爹真是个热心人,他率领着人们不住气地跳跃,一直跳到最后一缕火苗熄灭。他喝退众人,顺手抄起一把铁锨,端起柴草的余烬向天空扬去。只见夜空中火星飞扬,像满天的礼花。他每扬一锨都喊一种作物的名字。他喊:“麦子花!”
众人跟着他喊:“麦子花!”
他喊:“糜子花!”
众人跟着他喊:“糜子花!”
…………
他们一直将豌豆花、玉米花、荞麦花、黑豆花这些花都喊了个遍。人们高昂着头看望天空,他们要通过这些花的灿烂程度来预测哪种作物成收,哪种作物不成收,以此作为安排今年庄稼的重要依据。
火的余烬终于都扬完了,打麦场顿时一片黑暗。这时候宁长命的爹端过调料碗,将盐、醋、油、茶挨个地泼洒了。他高喊一声:“踏蚂蚱了!”
一群人再次走入火场,将柴灰中尚存的火星挨个地踩灭。这是燎骚干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仅仅是熄灭余烬怕发生火灾,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踩灭的不仅仅是火星,而是踩灭了当年的虫灾。
打麦场上的人渐渐散去,直到这时宁长命的爹才想起烧伤了的宁长命来。他赶紧往回跑。进门一看,宁长命的头发几乎被烧光,有几块烧得很厉害,起了水泡。后来伤口开始化脓,再后来开始满头满脸淌黄水,像一泡稀屎拉在头上。伤好了之后掉了头发,成了臊头。
13岁那年,宁臊头正好赶上低标准。他爹先是水肿,后来便卧炕不起,娘儿俩眼睁睁地看着他水肿而死。他爹死后半年,他妈找了个能吃饱肚子的男人走了。他妈改嫁的时候要带他走他死活不去,于是他妈撇下他跑了,他成了孤儿。没人供养的宁臊头辍了学,不得不去给队里放牲口。每天,看着人家娃娃成群搭伙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他都眼热死了。但是他是个放驴的,他不能靠近他们,只能站在远处瞭望。这些孩子也日怪得很,只要宁臊头被他们挂了眼,这帮人便追着他的屁股齐声喊:“臊头面瓜脸,越看越巴怜。臊头面瓜脸,越看越巴怜……”
他们就这么喊着,一直喊到他逃离他们,再也听不见为止。
这种屈辱强烈地刺激着他,让他无法容忍。随着年龄的增长,敌视和仇恨的种子开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终于有一天他有了一个古怪的想法,他要报复他们。那个领头喊的也是喊得最凶的就是余福顺,他决定先从这小子的身上下手。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趁着夜色偷偷爬上房去,抱了一团胡麻柴塞了余福顺家的烟囱,他躲在一边偷着看他家的门窗一个劲地冒烟,一家人怎样烟冒火着鼻囊涎水地烧炕。回到家中,他睡在自家的热炕上,高高地架起二郎腿,想象着他们全家睡在冰凉的炕上缩在被窝里发抖的惬意。他做的第二件事是趁着夜深人静把余福顺家的猪偷偷放出来,赶到生产队的田里去拱庄稼。第二天余福顺的爹发现,自家的猪已经被赶到生产队的猪圈里,算是没收。当天晚上全队社员开大会,定了他一个破坏生产的罪名,批斗了半夜。第三件事是他瞄准了余福顺家的鸡窝,隔三差五偷他一只,夜里偷偷煮了吃。没过一个月,鸡窝里的公鸡母鸡被他偷得精光。但是余福顺始终蒙在鼓里,一如既往地喊他的“臊头面瓜脸”。
报复成功的喜悦在宁臊头的胸中激荡着澎湃着,这让他的报复心迅速地膨胀起来,他从开始偷盗到开始出口伤人到动手打架,一直打到不怕死不要命的地步,他用自己的无畏很快统治了放牲口的领地,不久便成了放驴娃的头儿。在宁家梁子,宁臊头的名号首先是从放牲口的娃娃嘴里叫响的。每天牲口一上河滩,他便开始君临天下、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把一帮放牲口的娃娃整治得顺毛驴一般。后来可能是觉得整治放驴的娃娃不咋过瘾,于是开始报复大人,只要谁敢骂他宁臊头,他就会想出一些怪点子来,整得那些人叫苦连天。
忽然有一天,余福顺赶着队里的牛也来到了河滩。这让宁臊头很是诧异。走上河滩的余福顺已然没有了丝毫的优越感,他不但不敢喊什么“臊头面瓜脸”,而且低眉顺眼看着宁臊头,连大气都不敢出,以示臣服。尽管他比宁臊头大两岁零三个月。
宁臊头似乎不计前嫌,跟没事人似的,显得很大度。他走到余福顺面前拍拍他肩膀问:“我说老余家大少爷,书念得好好的怎么也放起牲口来了?”
余福顺只轻声回了两个字:“没钱。”
宁臊头以君主的威仪问他:“钱呢?钱哪里去了?”
余福顺思谋半天说:“钱丢了。”
宁臊头觉得很有意思,一路慢慢盘问下去,最终把事情的原委搞了个水落石出。原来余福顺上学的费用全靠的是家里卖鸡蛋的钱供养的,没有了鸡便没有了蛋,没有了蛋便没有了钱,没有了钱便没有了书,没有了本子,没有了书和本子笔墨纸张便上不成学。鸡被人偷了就等于钱被人偷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这时候早有讨好君王的主儿走上前来,问宁臊头:“要不要给新上滩的这小子施点王法,先给他来个下马威?”
各行有各行的规矩,放牲口的也不例外。按照他们放牲口行的规矩,新入伙的人必须手里提着棒嘴里叼了驴粪蛋子围着头领跑,头领啥时候高兴了,喊了停才可以停下来,否则就是一顿棍棒。这个规矩谁也躲不过,一无例外。
然而今天的宁臊头却很奇怪,他没有发命令,一直阴沉着脸。那讨好的主儿又问了一声:“头儿,开始吗?”
宁臊头没吭声,猛然抬手狠狠给了那献好的家伙一棒,怒骂一声:“夹住!”骂完,就要去打那家伙。那主儿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宁臊头没有去追,扔了棒径自向远处走去。一群放牲口的孩子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一阵阵发毛。
宁臊头来到一片长满牛毛毡的地方,倒身躺在草滩上。他架起二郎腿,顺手掐一根草苗儿衔在嘴里,将双手枕在后脑勺下,看那蓝天上飘浮的白云。这一天他再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的发号施令,这让他的“臣民们”很不适应也很纳闷。
有了这个教训,谁也不敢再提余福顺便不敢惹余福顺,因为他们渐渐发现,虽然宁臊头嘴上不说什么,暗地里却处处护着这个新来的家伙。
宁臊头18岁那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那一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宁家梁子分下来4个知识青年,3个男的,1个女的。那些人是响应了上面的号召下来的,是宁家梁子的男女老少敲锣打鼓,给他们戴了大红花迎进村来的。这些从城里下来的学生们一个个都很牛,乡下人没见过也没人敢惹,像宝贝一样供着。刚下来那会儿他们满身的优越感,满腔的热血豪情,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农活是很残酷的,这些细皮嫩肉的年轻人本来是要下了决心磨两手老茧炼一颗红心的,谁料想没干上几天便败下阵来,一个个呼爹喊娘,叫苦连天。还有,农村的粗茶淡饭清汤寡水对于这些城里人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天收工回来他们无心搭锅无意做饭,做好了饭又对着没油没菜只撒了一把咸盐的面疙瘩汤发呆,小屋里传出的是一声声叹息,间或能听得见那女的哭泣声。
忽然有一天小屋里有了欢笑有了歌声: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
漂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
这歌声一经唱出便经久不息,天天都能听到欢快的歌声。伴随着歌声村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最近开始丢鸡,从村东头丢到村西头,已经丢了十几只。这件事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于是有人开始暗中观察宁家梁子所有的人。最终人们将怀疑的目光聚焦到宁臊头的身上,原因是他有偷鸡摸狗的前科。
为了这件事五婶专门找宁臊头谈了一次话:“最近村子里丢鸡的事你听说了?”
“听说了。”
“那么你能提供一点线索吗?”五婶接着问。
“没线索。”
五婶说:“可是有好多人反映说这事是你干的。这屋里就你和五婶两个人,你给五婶说句实话,如果是你干的再不要干了就行,五婶保证,既不会给你处分也不会告诉任何人。”
“我没偷!”
说完,宁臊头摔了门走了。
除了宁臊头之外,还有一个疑点同样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人放出话来,说闻见从知识青年的屋里飘出炖鸡的香味,也有人从他们的灰堆里刨出了鸡毛。这个发现一阵风似的在村子里传开了,很快便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对知识青年的光荣性与革命性坚信不疑,赌咒发誓说知识青年干不出这没眉眼的事情来;另一部分人却拿出鸡毛与鸡味作为证据据理力争,说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没准是他们干的。
争论的结果是人们先是对知识青年的光荣性与革命性产生了怀疑,后来是各家锁好自家的鸡窝守好自家的院门。再后来是丢了鸡的家户策划着抓贼的办法,但是谁也不敢动。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抓不住,一场徒劳,闹不好打狐子不行惹酸屁——惹来一堆麻烦;抓住了,因为知识青年是上头派下来的,谁也把他们怎样不了,闹不好是要犯政策的。宁家梁子的人此时多么希望村里有一只狗,哪怕是一只小哈巴狗也行,不管有多小但至少它能狂声,能把偷鸡的贼吓跑。
可是养狗也犯政策。
在众多丢鸡的人家里,丢得最惨的首数李枢密家,让人家三天一只五天两只,硬是把七八只鸡给搞了个连窝端。李枢密和婆姨绕着村子找鸡串着巷子骂那挨千刀的偷鸡贼,但是一只鸡也骂不回来。忽然有一天,李枢密嬉皮笑脸凑到五婶跟前说:“五婶求你个事。”
五婶带搭不理地说:“别求我,求也没用。”
李枢密拦在她面前说:“五婶你也太绝情了,还没等我把事情说出来就当头一棒挡了回来,你得听清楚我说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再拦挡我也不迟。”
五婶看都不看他一眼,说道:“狗嘴里还能吐出象牙?”
李枢密一脸的冤枉,说道:“最近我的鸡都丢光了……”
五婶打断他:“你的鸡丢光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不会是怀疑我偷的吧?”
李枢密连忙说:“怀疑谁也怀疑不到你五婶的头上,五婶是啥人?那是咱们的领导,领导哪里会干出偷鸡摸狗的事?”
“那你找我干啥?”五婶正色问。
李枢密说:“说小事也算小事,说大事也算大事。你不是会唱《王婆骂鸡》吗?我想请你满庄撂巷地骂上他3天,我就不信那偷鸡贼还能沉得住气?”
五婶一听笑了个满面桃花,掂着指头数落开了:“李枢密呀李枢密,努了半天我以为努出来个啥屁,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告诉你,《王婆骂鸡》那都是封建社会的旧东西,现在什么时代,还敢搬弄那些东西,亏你想得出来。要想抓贼,要想为宁家梁子的父老乡亲们铲除一害,下点辛苦亲手抓一个试试,也不枉你在世上活了一趟。”
五婶说完,一扭屁股走了。
李枢密听完,呆呆地定在那里。
两个人说这番话的时候,宁臊头正好手握一个烧熟了的山芋蛋边吃边从他们身边经过。他对着李枢密不凉不热地说:“怎么样?又把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了吧?”
李枢密狠狠瞪了他一眼,骂道:“热山芋烫不住个冷屁眼,夹住!”
夜色朦胧,天上挂着一弯新月。宁臊头睡了一觉醒来,穿衣出门,朝着月亮撒了一泡尿。他返身回屋,走了几步停了下来,他踌躇了一下,又回过身来。他没有进屋,稀里糊涂往村里走去,走了几步又踅了回来,往家里走。他就这么来来回回地走,像个没长脑袋的夜游神一般。最后他走出百步开外,来到一棵大毛头树跟前停了下来。他定了定神,向树头望了望,又转身往回走。
走了几步他又返回身来站在树下,就那么呆呆地站着。猛然间他向手心啐一口唾沫,两手搓了搓,噌噌几下上了树。他稳稳地蹲在树丫杈上,茂密的柳树秧子把他的身子遮得严严实实。
宁臊头蹲在树上,总觉得心里慌慌的。树丛里哪里来的那么多蚊虫,围住他的臊头他的全身疯狂地叮咬着。他想去拍打,但是那样就会闹出动静来。他被蚊子叮咬得十分难受,几次想跳下树来回家接着睡他的觉,几次又把自己按在原地定定地蹲着。可是这会儿他连自己也搞不明白自己深更半夜究竟蹲在这树秧子里要干什么,更不知道后面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