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难忘记忆

1. 童年的难忘记忆

小时候看电影,都是在镇上和乡下的坝坝里看的,这就是四川人或者说我们那代人所熟知的坝坝电影。那时的娱乐生活极其单调,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所以看电影是那个年代最为高级的享受。在乡下,凡是知道哪个大队要放坝坝电影,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过去。

就近居住的人们会带上板凳,远处的人们或找相熟的人借张板凳,或用一块砖头垫在屁股下,甚至有的干脆坐在箩筐或背篼上,有的站在磨盘或碾子上。人太多时,银幕的正面已经无处可站,来得迟的人们会站在屏幕的后面,尽管一举一动都是反过来的,但大家还是看得十分愉快。

由于人太多了,难免会在散场时走失,于是就会有广播里传来找人的声音“现在广播找人,现在广播找人……”小时候还期待着走丢一次,然后听着大喇叭里叫出我的名字,那种感觉一定很棒吧。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大人们严谨负责,我自己从来没有在广播里找过人,也没被广播找过。

乡下的坝坝电影是不用买票的,但是镇上的电影院就需要买票。父母生活极俭朴,加上家里有三个小孩,上面还有爷爷和外婆需要供养,所以不会场场都拿钱给我们买票看电影。但我们又想去看,怎么办?于是就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学了一招,趁着人多时往门里挤,然后告诉守门的阿姨,票在后面呢。如是,一般都能成功地闯进去。

靠着这样那样的方式,我还真是看了不少的电影,像《南征北战》《红日》《永不消逝的电波》《渡江侦查记》《特高科在行动》《保密局的枪声》《刑场上的婚礼》,等等。

当然,最让人激动的是《少林寺》,那可不是坝坝电影,而是跟着父亲到县城电影院里看的彩色遮幅式电影,就是俗称的宽银幕。那可真叫过瘾,完全是一次全新的视听体验。不过,基本上每部电影,儿时的我都只能坚持三分之二的时间,最后三分之一必然睡着。那晚,我照例没有坚持住,又靠在父亲怀里睡着了,只可惜了李连杰那么青春的脸庞和敏捷的身手。

有两次看电影的经历让我特别难忘。一次是五岁左右,随着舅舅到另一个大队去看电影,走了好长的路。回来时天黑,只有几颗星星懒懒地照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舅舅身后,既害怕自己摔到山崖下面去,又害怕从路边的坟地里突然钻出一个怪物来。舅舅当时是一个二十不到的小伙子,没有当父亲的经验,他不抱我也不背我,只是看我掉得太远,就站在前面等我。好不容易走到村口时,我长吁了一口气。现在闭上眼睛,似乎还可以看见那个小姑娘正奋力地甩着小腿,行走在漆黑的、崎岖的小路上。我真爱那个小姑娘。

另一次观影经历是与父亲一起。小时候我的身子极强健,很少生病。而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一般不会对孩子和颜悦色,遑论与我们有更多亲昵的身体接触。但小孩子始终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如果父亲能牵着我的手,能抱我一下,该多好。这一次,机会来了,我生病了,发着烧,在家里哼哼唧唧,不得安宁。刚好镇上放电影,于是父亲抱着我去看电影,希望我可以安静一些,好受一点。抱着他的脖子,感受到他温暖的胸膛,觉得自己好幸福,真希望可以多生几次病。不争气的是,后来就再没能发烧生病,父亲的怀抱也就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

直到高中,尽管课业繁重,我也没有放弃看电影的爱好。看过最长的电影是苏联的《卫国战争》,一共放了将近三小时,屁股都坐疼了。最喜欢的电影是《魂断蓝桥》,当时正值高三,功课很紧,但我完全不顾及可能的威胁与压力,偷偷地利用上课时间,连看两场,而且场场都哭得泪眼婆娑。国产电影中,画面最美的是刘晓庆和杨在葆主演的《原野》,其中一个场景拍的是一条从森林中穿过的铁路,两边的树叶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真是风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