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舟行莱茵河

3. 舟行莱茵河

莱茵河,光听名字就觉得很美。第一次听到这条河,应该是在一篇名为《月光》的课文,里面讲到贝多芬在一个月夜,漫步在莱茵河畔,听到有户人家中传来钢琴声。他驻足停留,发现是一名酷爱音乐的盲女在弹奏,于是他兴之所至,即兴作曲并为她演奏《月光曲》。故事很美,《月光曲》很动听,莱茵河就这样烙在我心上。

等到上大学时,《茜茜公主》三部曲一看再看,最喜欢的情节之一,就是在波澜壮阔的莱茵河上,一个豪华的船队,载着二八年华的茜茜公主,驶向她的幸福生活。那时候的罗密·施耐德青春正好,秀美圆润的脸上挂着神采飞扬的笑容。而那时的我,也青春正好,十八岁的每一天都像蜜一样甜。

正是因为对莱茵河莫名的向往和好感,才让我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乘船前往Burg Rheinfels。虽是两度游览,但景物和人物都不同,心情也自不相同。从美因茨前往Burg Rheinfels的沿途是德国葡萄的主产区,主要用于酿造白葡萄酒,而且坐落着许多17、18世纪的古堡和小镇,当属德国最美的一条游览线路。

初游莱茵时,天气晴好。太阳当空照,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把江水和两岸的绿树青山照得纤毫毕现。山坡非常陡峭,种植难度很大,可农场主们却将葡萄种得整整齐齐,一垄垄如直尺量过一般,让人不得不赞叹德国人做事的严谨细致。不论多陡峭,无论多贫瘠,凡可耕作之地,均被开垦出来,让人不得不赞叹德国人的勤劳。

坐在船尾,看轮船激起的白浪和泡沫翻腾不止,看山岭古镇飞快倒退,感觉自己就像是这片水域之主,御风而行,其喜洋洋。轮船急驰而过,拍打着水花,发出“哗哗”的声音,两岸的古堡和葡萄园却安静伫立,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仿佛与我们处于两个不同时空。

再游莱茵时,天气不算太好,虽然没有下雨,但仍有黑云压城的态势。这种阴霾天气下,两岸的古堡更有肃杀之气。古堡一般建于山顶坳口等居高临下之地,由大块的石头垒成。早者建于11世纪,晚者建于18世纪。有些古堡因年代久远,已风化成废墟。有些古堡仍保存完好,但大都改为酒店了。

我笑着对苗苗说:“住这样的酒店,女性必穿蓬蓬裙,男性必穿紧身裤,高跟鞋。”

她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这样才像古代的欧洲人啊。”

话说完,脑袋里想起这样一个画面:午夜时分,一群身穿燕尾服、紧身裤、头戴假发的男子,以及一群身穿收腰胸衣、拖地长裙的女子在古堡里举行晚宴。其间觥筹交错、衣香鬟影,道不尽的荣华富贵、风流缱绻。可如今,曾经的歌舞场只剩下断壁残垣,多少的风流情事只留下累世传说,时光更迭,概莫能外。只是山形依旧,水流不息,真应了刘禹锡的那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第二次光临小镇Rudesheim,但一样让人喜爱。小镇的店家,家家鲜花依旧。苗苗不断惊呼“妈妈,我去年在这儿照过相”,“妈妈,我去年在这儿买过餐巾纸”,“妈妈,我去年在这儿看过小木偶报时”……故地重游就是这样,总会发现自己重又踩在昨天的足迹上,一种温暖又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是他乡也有故乡之感。

我非常喜欢这个小镇,街道由石块铺成。雪白的墙,红色的房顶,窗口或阳台上,垂下怒放的鲜花。我很纳闷,花都向外开放,主人在室内根本欣赏不到,可为什么还要种呢?也许这些德国居民想要的无非是让游人路过屋外时那声赞叹和羡慕的眼光吧,也许他们根本什么都不在乎,只是简单地喜欢栽培的乐趣。有些酒馆就建在葡萄藤下,藤上已挂着累累的、饱满欲滴的葡萄。坐在树阴下,酌一杯小酒,望着满目的绿,虽然眼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心却是宁静的。

苗苗和我还独爱一家卖圣诞装饰品的店,里面全是各种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加上温馨的灯光,用她的话来说“很浪漫”。虽然是一个小镇的商店,可格调高雅,价格并不便宜,一个小小的胡桃夹子也需要几十上百欧元。若是想买齐一整套圣诞摆件和装饰品,上万元人民币是必需的。我们只有留待第三次重返此地时,再考虑买一些精致的摆件。

第二次游览时,正逢小镇举办节庆活动。在中心的街道上,搭起舞台,各色小吃和饮料沿街摆成一条长龙。我们也凑上去,买一点酒和饮料,还有德国名小吃“烤猪蹄”,围着一张圆桌,站着吃起来。

正吃着,越来越多的人往下方走去。我们也跟着去看热闹,原来小镇的钟楼每到整点敲钟时,就会从大钟里面转出小木偶,演奏一番。就这样,一条窄窄的小街上站满了游客,仰头望着钟楼。在万众瞩目中,小木偶从钟里转出来,奏起了欢乐的曲子,宣告下一个整点的到来。

苗苗趴在我耳边,悄悄地对我说:“妈妈,我明年还想来这个地方。”小朋友们总希望人生恒常不变,就连李白希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但最终也没能做到,更何况我们呢?但为给她留下一个念想,我还是点点头。

返程时,两岸的古堡、小镇、葡萄园一如既往,安静得像一张张明信片,只有河心岛上的树木随着轮船荡起的风摇曳生姿,让我们知道,这地方,我们确实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