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高迪的脚步

2. 追随高迪的脚步

在巴塞罗那,有一个名字让人无法回避,那就是高迪。他既为这座城市增色,又让这座城市永不会遗忘自己。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建筑家、艺术家,无论何时何地,从不为金钱妥协自己的艺术追求。刚开始,巴塞罗那迎来一大批银行家、企业家,他们想通过一些特别的建筑彰显自己的身份,高迪别具匠心的设计满足了他们的意愿,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可后来,房地产商们开始谋划如何更好地赚钱,高迪的设计太重艺术而不计成本,与他们赚钱的初衷背道而驰。渐渐地,高迪就不再受有钱人的追捧。

但有一个人,始终非常信任高迪,不管是自己的家,还是房产项目,或是乡间的别墅,都聘请高迪出马,这才在巴塞罗那周围留下许多传世之作。这个人就是古埃尔先生。古埃尔先生对于高迪的意义,就如钟子期之于伯牙,刘备之于诸葛亮。

米拉之家建于1906至1912年,属于实业家佩雷米拉的产业,当时设计师高迪54岁。100多年前的设计与设施,放在今天来看依旧毫不逊色。同样是修房子,有人被称之为工匠,有人被称为建筑师,有人被称为艺术家,而有人被尊为大师。高迪就是这样一个跨时代的大师。他设计的公寓不仅外形独特,而且讲究细节,就连一个个窗户也设计得像一张张笑呵呵的嘴巴。本来枯燥乏味、很难出彩的屋顶,经他之手,烟囱、楼道都变得妙趣横生。楼顶整体是黄色,像一片沙漠,烟囱的外形被设计成各种抽象的、奇怪而有趣的形状,仿佛沙漠中矗立着形状各异的石柱。不大的面积,通过坡道和楼梯,形成视觉上的高低起伏。道路迂回曲折,眼看路尽,可转弯处又别有洞天。

苗苗在楼顶不停穿梭和探索,指着前方的烟囱,一会儿高声地说:“妈妈,看,那像不像一张人的脸?”一会儿又笑嘻嘻地说:“看,那柱子像个倒扣过来的大钟。”一会儿满脸沉思地说:“妈妈,高迪为什么把屋顶都设计得这么好玩?”

除了屋顶,公寓的其他地方也十分用心。高迪崇尚自然,讲究人体工学,家具、把手、拉锁都完全按人体的手感,身体的弯曲度来造型,握上去、坐上去,无一处不让人感觉妥帖。天花板随意地用黄、蓝、绿晕染出深深浅浅、水粉画般的色调,有些地方画上怒放的鲜花和绿色的藤蔓,有些地方只是将各种颜色调和在一起,并无成形的图案,仰头望去,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

高迪说过这样一句话:“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他所建的天花板并非平平整整一块,而用石膏随意造出波浪起伏的曲面。门楣门框也不是中规中矩的直线条,也是用手随意捏出不规则的形状。视线范围内,绝不单调呆板,整个风格有如顽童一样随意,却又透出大师智慧。

如果说米兰之家是高迪呈上的一道开胃菜,那么圣家堂就是他集毕生功力烹制出来的一道大餐。圣家堂是一座尚在修建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是一座集宗教,艺术,建筑于一体、华美恢宏的作品。它历经百年沧桑,挺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的炮火。不管时局如何混乱,各方都保有共识:不能破坏圣家堂的建筑。因此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执政者如何更迭,圣家堂始终按照既定的建筑理念,有条不紊地建设着。想想中华民族历史上,多少艺术和文化瑰宝在战乱中被付之一炬,或被强行拆除,两相对照,更让人感慨西班牙人精工细作的专业精神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1926年,巴塞罗那的第一辆电车在万众瞩目、鲜花簇拥中开通,伴随着人们的欢呼,一位老人无声地倒在电车轨下。一代建筑巨匠就此作别他最钟爱的作品,留给这个城市一件件传世珍宝。

怀着对高迪的敬意,我们来到了圣家堂。教堂分为三个立面,分别是“诞生立面”“受难立面”和“荣耀立面”,前两个立面已经完工,正在修建第三个立面。从1909年开始接手教堂的设计,到1926年辞世,17年期间高迪仅完成“耶稣诞生”立面的建筑及“受难面”的部分工作。他死后的近百年时间,这座教堂仍未完工,足见工程之浩大。百年时间,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不断传承和发展高迪的设计理念,整座气势恢宏,别具特色的作品渐臻完成。

女儿问我一个问题:“高迪在有生之年都没有完成这个建筑,他遗憾吗?”作为世俗之人,可能会有未竟之遗憾,可作为大师的高迪,也许他深知毕一生之力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宏伟巨制,因而了无牵挂。据说,晚年的高迪经常跪在这个教堂的基督像前,或是坐在祈祷凳上,一待就是很长时间。我很好奇那时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是希望上帝赐给他更多的金色年华,以完成这个伟大作品?还是祈祷后继有人,能够将他的设计理念传承下去?

仅从外观来看,教堂像一座城堡,又像是一片丛林,但偏偏不像教堂。高迪非常热爱大自然,从不同的动植物中吸取灵感。教堂顶端高高耸立的三根巨柱就像三个巨大的向日葵,大门上装饰着繁茂的树叶,其他地方装饰着树枝,动物,花朵,使得整个入口好似虬根盘踞的老树洞。

来到跟前,才发现外墙上细细地雕刻着许多精美图像。诞生面主要讲述圣婴出生,随父母逃亡,成长,以及成为一名青年木匠的过程。圣婴诞生之时,天上仙乐飘飘,天使们用歌舞祝福这名圣洁的婴儿,东方三圣和牧羊人跪于两侧,大声赞美他。风格是充满圣洁与喜乐的。青年木匠的形象体现了耶稣的人性和大爱,这样的成长环境才能让他深知世人的不幸与罪孽。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刻画出世俗形象的耶稣。

进入教室里面,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到震撼。46根大柱子撑起圣殿,高者22米,低者11米。无论是彩色玻璃,还是管风琴,悉数出自大师之手。两侧的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左侧是蓝绿色,右侧是红黄色,分别象征着“水”与“光”。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呈现出不同色调,一边温暖如旭日,一边深邃如海水,令人叹为观止。

抬头望着穹顶,你才会知道为何这座教堂需耗时一个世纪。每一个角度都非常精致,各种造型的曲线和几何图案巧妙地运用在穹顶之上,其美妙与和谐难以用笔墨来形容。

虽然教堂里游人如织,但大家都保持着庄严肃穆,秩序井然。音响里无限循环地播放着赞美诗,工作人员邀请游客坐下,静静地聆听或祈祷。不知道高迪曾坐在哪张凳子上,此时的我真想穿过百年的烟云,与彼时的他比邻而坐,哪怕彼此只是默默坐着。

苗苗和我坐在那里,看着头顶的天花板,以及透过左右两边彩色窗户的奇妙阳光。左边的蓝色玻璃下,光影如海水般潋滟;右边黄色玻璃下,光影如金色的麦田。一边是冷色调,沉静纯粹,一边是暖色调,温暖喜悦,再加上洁白如雪的天花板,极融洽地共存一堂,让人流连忘返。

教堂一侧的小屋里有文字详细地介绍高迪的设计灵感源自何处。他从小喜好观察大自然,所以一朵花、一根树枝、一个树洞、一片树叶……都启发着他的设计。圣家堂的结构仿自树洞和树干,外墙的装饰也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却又不是写实地照抄,而是独具创意。

看完圣家堂,我只有一个感慨,为何十六七岁时,没能到此处逗留?如是,我可能会匍匐于高迪脚下,学习建筑专业,成为他的信徒,于是整个人生就此不同。

让我们铭记高迪,一个生于1852,卒于1926年的天才建筑师,一个被有轨电车撞倒后不治身亡的老人。他虽离去,却已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