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与干烧鱼

张大千与干烧鱼

早晨,送苗苗上学途中,在收音机里听到张大千的故事,不禁心生感慨。

首先,他是四川内江人,一生成就足以让沱江山水增色,也让故乡人为之骄傲。其次,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心怀故国和故园,在他的笔墨下,随处可见巴山蜀水的痕迹。所到之处,他必亲手打造中式园林,方能滋养创作的灵感。再次,他很早就明确自己的方向和使命,不改初心。晚年赴台后,记者采访他时,他用浓浓的四川口音说:“我晓得我就是画画的,不管做啥子,都是一个画画的。哪怕我当了和尚,也是一个画画的和尚。”

“苗苗,你看张大千不管走到哪里,都始终怀念中国和四川。今后你可能也会走遍全世界,到那时,你还记得成都吗?”

“当然记得。”

“妈妈希望你不仅记得中国和四川,还能把中国的文化和好东西传播出去。我们有很多很美的东西,是不是?”

“是。妈妈,张大千为什么要临摹石涛呢?”

“一是为了学习,一是为了谋生。当时石涛的画价值千金,而张大千的临摹几乎以假乱真,所以他可以得到可观的收入。有一次,一位收藏家花巨资买了一幅石涛的画,非常高兴,大宴宾客,邀请大家一起鉴赏。等到其他客人都散尽,张大千找到主人说这画不是真的,是他临摹的。主人也是一个行家,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最后,张大千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石涛’印章,力证自己所言非虚。”

“那现在有人买石涛的画,会不会还有张大千画的呢?”

“这很有可能啊。可如果张大千一直满足于临摹别人的作品,那他会怎样呢?”

“那他就不是张大千了,是张临摹。”

“对。后来,他决心要走出自己的路子,于是到了敦煌莫高窟,向历史学习。他发誓要画完所有洞窟里的画。有些洞高,必须要搭楼梯,一只手举灯,一只手画。有些洞小,只能躺在地上画。可他坚持下来,花了一年多两年时间,达成了心愿。”

“一个人就是要说到做到。”

“等他年纪大了,视力逐渐下降,到后来,几近失明。这对一个画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画家看不见,还怎么画画?就像贝多芬耳聋一样,音乐家听不见,还怎么作曲?”

“如果他就这样放弃,会怎样?”

“那他也就不是张大千了。”

“尽管他已看不清往何处下笔,却发明了泼墨山水画这种别具一格的画法。”

“那我以后也可以把颜料往纸上泼?”

“你可以试试。张大千不仅是一个画家,他还是一位美食家,擅长做川菜。以前妈妈就会做一道他流传下来的菜 ── 大千干烧鱼。”

“妈妈,我想吃。”

“但妈妈现在不会做了。”

“外公会吗?”

“可能不会?”

“姨婆会吗?”

“不知道。”

“谁会?”

“苗苗,我们还是来说张大千吧。”

“不,我想吃大千干烧鱼。”

于是,话题的走向一歪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