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苗苗学游泳

3. 苗苗学游泳

2011年的夏天,骄阳似火,天气炎热得要命,躲在家里哪儿也不敢出去。正当我和父母亲在空调的吹拂下津津有味地看着肥皂剧时,苗爸,也就是下铺领导打来电话:“苗苗学会游泳了,让你到游泳池来一下。”原来是上铺领导安排我去泳池观摩一下她游泳的英姿,我哪敢不去,趿上拖鞋,一溜烟来到泳池。

还未到跟前,早见几个小孩子站成半圆,苗苗情绪亢奋地叫着。她一见到我,兴冲冲地说:“妈妈,看,我会游泳了。”然后深吸一口气,漂浮在水中,像只小青蛙一样游了起来。蹬腿,换气,划手,一气呵成……果然会游了,足足有好几米远。回想这个夏季,苗苗在学习游泳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狂热。夏天刚到时,好些孩子都喜欢到游泳池里戏水,苗苗也不例外。当听说有游泳教练驻场训练孩子时,苗苗吵着闹着要学习。苗爸禁不住她的软磨硬泡,给她缴了报名费。但我心存疑虑,毕竟她还不满5岁,能配合教练的指令吗?能坚持训练吗?不过既然她热情高涨,主动性强,应该不错。学习之初,苗苗协调性好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她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手持浮板,身背漂板,在游泳池一蹬就是两三个来回。当我以为事情会顺利发展时,学习很快进入了第二阶段。

阶段2:胶着。有天,我带苗苗去训练,刚开始一切如常。教练交代了任务,她自己抱着浮板在泳池里游着。我安心地躲在一旁去打电话。不一会儿,看见她爬上岸,自己在包里翻着什么东西。我以为她被蚊子咬了,需要擦花露水,于是慢慢地踱过去。没想到走到跟前一看,她两眼饱含着泪花。

“苗苗,怎么了?”

“妈妈,我肚子痛,不想游。”她摆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不对,以我多年做人事工作的专业眼光以及五年的育儿经验,直觉告诉我她在撒谎。

“苗苗,给妈妈说真话,是肚子痛还是不想完成教练交代的任务?”我单刀直入地问她。她一贯是倔到底,所以咬定是肚子痛。

“好,那我们得去跟教练请假。”我拉着她的手到教练跟前,三言两语问清原委,果然是她不想游泳,编了一个理由。原因何在?主要是教练见她进步明显,所以安排她学习潜水换气。而把头埋进水里,屏住呼吸的感觉让她心生恐惧。所以她排斥练习,并且宣布从此不再跟教练学习,只向苗爸学习。由于她没有克服对水下换气的恐惧,即使由苗爸辅导,也多半以哭哭啼啼收场。学习进入了一种胶着状态,折磨着她、我以及苗爸,甚至全家人的神经。

苗苗的障碍是害怕潜水,我、苗爸以及外公则担心她今后不能正确地处理困难和挫折,外婆则一直心痛着那800元的学费。每次游完泳回来,四个成年人空前团结地声讨她一个未成年人。该怎么打破僵局呢?

阶段3:破冰。在这一阶段,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想尽千方百计,引导、诱惑、说服她一点点地尝试,而苗爸则一次次地陪着她练习。兵法有三十六计,我们也有三板斧。

一板斧 ── 激发潜能。我给她讲小时候她在我的肚子里如何游泳,出生后每天如何游泳,让她知道其实游泳于她而言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只需假以时日,找回熟悉的感觉,她必然能够像蛟龙一样自由潜泳。

这招的效果并不十分灵验。于是我使出二板斧 ── 患难与共。每天晚上她洗澡时,我都用脸盆打一盆水,然后和她一起比赛,看谁在水里憋气的时间久,次数多。别说,这招还有点作用。她渐渐地从害怕憋气,到喜欢憋气,而且逐步从脸盆过渡到澡盆,最后到游泳池。

三板斧 ── 重赏之下,必有勇孩。她特别喜欢芭比娃娃。某天逛街时,她指着橱窗里的婚纱芭比说:“妈妈,我明年幼儿园毕业时,你送我一个嘛。”以此为悬赏,告诉她,只要在生日前学会游泳,我就会买一个给她。

这个方法表面上看有一定的效果,她从不想去游泳池,变成了主动要求去游泳池,但仍然没有让她的学习状态出现根本性改善,每次到最后都闹得不欢而散。以至于后来,她在哭泣中告诉我们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是为芭比而学习,压力很大,既担心得不到芭比,又对游泳心生畏惧。

阶段4:曙光。鉴于物质激励非但没有激发她内心的动力,反而让她更加纠结。我们调整策略,明确地告诉她,在生日那天,不管是否学会游泳,我们都会送个芭比娃娃给她,缓解她的心理压力。我不断苦思冥想,如何才能激发她内在的动力,自己产生想学好游泳的想法呢?

当我们向他人宣传一件产品或思想时,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Why, How, What”。从Why着手,即告诉对方做此选择的意义和好处;从How着手,即说明如何做这件事情;从What着手,即是解释这是一件什么东西。比较而言,从Why入手,最能引发听者的情感反应,解决内在激励的问题。我决定试试。

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为她制作了一本小书,名为《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会游泳》。在小书里,我总结了若干学习游泳的理由,比如可以和海洋动物交朋友,可以和鱼儿玩耍,可以冲浪,可以和妈妈一起漂流,关键是可以在危急时候逃生。全书图文并茂,展示学习游泳后,将会打开一个非常有趣的新天地。苗苗十分喜欢这本书,看完后就按捺不住自己想游泳的冲动。

在书的后面,我做了一个承诺书,上面写着“我承诺坚持学习,我承诺不放弃……”,她很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知道承诺不一定奏效,尤其是对小孩子。于是动员了其他社会力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老师,希望老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引导她的思想。至此,父母可以做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改变的关键仍在这个不足120 cm高的小身体中。

今晚,苗苗终于实现了她的突破:丢开了浮板和背漂,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比较协调地游上三四米。对于大人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距离,可是对于她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为此,她足足兴奋了两三个小时。看着她嘴角含笑,眉飞色舞地告诉所有人“我会游泳了”,我相信她从中体会到的东西还有很多。

人生是一次长长的旅程,只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我们是在父母的扶助下行走,而剩下的路都得靠自己的双脚来完成。做父母的,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他们的人生路呢?通过这次学习游泳事件,我们家总结出两点经验教训。

一是外因是次要的,内因才是最主要的。我们要帮助孩子看到她自己的内心,到底为什么学习?只有把学习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才能产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决心。除此之外,其他东西都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最初用芭比作为刺激,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外在激励的效果难以持久,而且容易让孩子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学习的目标。

二是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主动积极,但不要操之过急。就像寓言故事里说到的那样,如果你想握住一把流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的,失败、停顿是必然存在的,所幸的是,我们在退了三步时,仍然进了一步。当我们给孩子一点宽松的氛围,甚至允许她阶段性地放弃或停止一下,她会以更加轻松的心态重新开始。

苗苗的游泳还得继续学习,我们与她斗智斗勇、相伴成长的美妙路程,也要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