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状”含义的疑问
对“症状”含义的疑问
听了“咬犬道太”的故事,各位读者有什么感想呢?或许认为他是一个有趣的孩子,也可能感到他很聪明。现在回想起来,道太因“咬东西”被带到医院就诊,正像班主任评语中所写的那样,是一个“毫不介意做大家极为讨厌的事情、说好的事也会无故撤回”的男孩。也因此,道太受到大家的讨厌以至于周围没有任何朋友。随后,他越来越恶作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学校老师、母亲和小儿科的医师都把道太的行为归结为“大脑有问题”。他们给道太拍脑电图。诊断结果发现异常后便开始尝试治疗。但是,最终并没有取得效果。治疗队伍中的一位小儿科医师判断道太的“症状”是来自他个人的情绪。于是,母亲才把孩子带到我们这里来。
如果把道太的“症状”及乱暴的理由只是归结于“大脑有伤”,问题最终也不可能得到解决。当然,即使那么说,我也并不是不重视器质性问题(指强调由脑内的实质性问题导致的病态)。器质性问题固然可以考虑是一种病因。我也不是说药物治疗没有任何的意义。在某种情况下,适当的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可以说,正是得到药物的援助才使我对某些个案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器质性问题,往往容易忽略问题的本质。拿道太来说,大家就忽略了他为何出现那种“症状”的理由。
回想一下道太与我相遇的瞬间。他当时没有得到任何允许,“随随便便”地进入了我的研究室(也是游戏治疗室)。可以断言,那种行为对他来说是从未经历过的。因为生活中的道太听到的回答都是“禁止”的命令。也因此,当我进入游戏治疗室,就受到了他作为防备的一个袭击。
我们也可以试着从道太的角度分析。当他接受某个医师的初诊并被指示下午再来我的治疗室时,可以猜测,他必定是急着想看看我这里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环境。打开治疗室的房门,看见房间里并没有通常的治疗道具及注射器,相反却摆放着沙盘和玩偶。看到那一切,道太必定把所有的问题都抛在了一边。例如,“我还没和今后的主治医师见过面,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医师呢?今后他会对我实施什么样的治疗呢?”等问题。
道太那天必定是匆忙地吃完午饭。他来到治疗室给了我一枪猛烈的袭击,可以说,那也是无意识地对我的一种考验。我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给予了很好的回复。道太本人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为什么那么说?那是因为道太必定认为,“面对眼前这个与自己的视线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的治疗师,他一定会仔细耐心地听我诉说吧。”
分析道太的问题,其实说到底,是至今没有任何人认真耐心倾听他的个人意见。相反,大家对于道太的言行往往不加思索、一味地指责,而且把那些举止看成“危险动作”。问题的关键就是道太的周围没有一个认真仔细、耐心聆听他倾诉的人。
道太症状出现的背景是,父亲失业造成了母亲的过度繁忙,现实生活的艰难导致家庭内失去了安定的环境。同时,父母也没有给道太提供一个倾诉的场所。当然,即使一味地指责父母,问题也未必能够得到解决。即使道太本人,也并不会意识到用牙齿咬东西是来源于个人内心积压的不安及忧郁。不是道太的责任,然而周围的人却都讨厌他,远离他,最终导致了症状的愈加恶化。在那种恶性循环中,道太被领到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