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的背后
缄默的背后
在治疗缄默症儿童的过程中,常常让我认识到,大部分患者儿童都经历过在幼儿期运用语言表达的机会被大人制止的体验,比如“无嘴太郎”。也许太郎只是由于偶然发生的事件患上了缄默症。不过,通常也会有以下的情况:例如,在过去简陋的二层楼木板房的居住条件下,或者在婆媳同住的家庭中,孩子的大声哭叫吵嚷不停会给楼下的邻居带来麻烦,又可能造成婆媳间矛盾的激化。于是,父母通常阻止孩子的某些举动,让他们在家少说话。
我过去也遇到过一个名叫“弓”的缄默症儿童。他也有类似的体验。父亲住院治疗,母亲不得不时常带着“弓”去医院陪夜照料。当时“弓”恰好刚学会开口说话。可是,母亲考虑孩子开口会给其他重病患者带来麻烦,据说无论如何也尽量让孩子少开口,保持沉默。就这样,当“弓”进入幼儿园时几乎完全不开口,也自然患上了缄默症。
此外,也有类似由于家中经营店铺,为了不打扰顾客,提供周到服务而始终让孩子在家保持安静,最终导致缄默症的病例。
过去常说缄默症的治疗相当困难。即使治疗不断持续,患儿也始终难以开口。事实上,我本人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也遇到儿童的父母由于忍耐不住漫长的治疗过程而转换医院的情况。在此,我也说不上什么深奥的理论。结合近年来的众多见解,想略微地记述几句。比如,治疗中出现儿童患者在治疗室内随地大小便、乱流鼻涕的现象。那时,治疗师内心通常会变得不稳定。他们极其自然地怀疑个人是否具有处理的能力或者考虑那种现象的出现是个人治疗方式的不当所导致的结果,等等。治疗师的所有观点都是消极、否定的。因此,他们会立即设法改变原来的治疗方式。不过,依我看来,对于儿童患者出现的上述现象,与其感到消极悲观,不如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也就是说,那些现象是儿童内心抑制并且忍耐长久的情绪在“个人无意识”的状态下表达于外界的“一种手段”。事实上,此后,他们个人的举止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学会运用特殊“表达手法”的儿童患者,他们往往会与外界渐渐保持沟通。(每个儿童的表达手法各不相同。例如,无嘴太郎乱扔橡皮头。可是,通常这被周围的大人断定为“恶劣不堪”的举止。)
通过上述的个案介绍,我们可以试着那样思考。即,在大人视角中只是消极否定,而且粗略一看尽是不显眼的举止,但是,对于作为当事人的孩子来说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些行为举止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与体验。大人都曾经经历儿童阶段,似乎认为个人完全理解儿童的世界。其实,那是极其错误的想法。不知何时起,大人们的孩子之心(儿童的视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与成人相比,孩子并不只是年龄幼稚,是未成熟的。他们是经历着与成人完全不同体验的一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