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与“会话”

“书写”与“会话”

茧子十五岁,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同样是少女,到了花样年龄却与小学时代的天真无邪有所不同。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清纯少女形象则是那个微妙的年龄阶段的特征。

处于青春期的少女,通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性格倾向。一种是喜欢独处、耽于空想、阅读诗集等内向型的性格。相反,另一种外向型性格则注重华丽的服饰、时尚的发型,或是召集朋友吵嚷不停地闲聊。

内向型的女孩常常会悄悄地写日记,不断地反省凝视自己,也可能暗自投稿到深夜电台,倾诉心扉,还喜欢与远方的朋友闲聊,等等。外向型的女孩则乐于享受团体中活跃自在的气氛,敢于积极主动地和异性结交朋友。

在此,青春期的少女也可以分为所谓的“书写型”性格与“会话型”性格。当然,两者兼具的类型也不少见。

爱好“书写”的人,发挥“书写”的特点,综合全面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并且擅长逻辑性思考分析,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她们时常沉浸于幻想世界,扮演空想世界中的主人公角色。其中,过于迷恋虚幻世界以至难以返回现实世界的孩子也可见。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所谓的真实自我并不重要,她们可以伪装自己,掩盖事实,让自己更理想化。

另一方面,擅长“会话”的人,通常利用“会话”的长处,会与对方有辩论。由于声调高低、脸色表情等情绪上的反应,因此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安定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人际纠纷。

茧子本人前后持续传来了五十封的信件(纸面有限,书中记载的部分不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即使那样,她还是边书写,边觉察个人的内心世界。终于最后写道:“与其书写,还不如会话……”,以至来到了医院。整个过程我已经在书中记述得很详细。

但是,也有与茧子个案完全相反的例子。例如,当文章开头刚写到“我……”,书写人就立刻产生文字与自我间互不相容的感觉。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自我。刚才也略微地提到,客观地自我描述过程中包含着诸多掩盖真实自我的可能性。所以通常,善于猜测思索类型的少男似乎容易意识到那一点。而某种程度上内心觉得与其展示真实自我,不如适当美化自己的少女,就难以受到现实与理想冲突的影响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渐渐觉察到个人的内心世界。犹如德国心理学家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uhler)所述,“青春期的女孩对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也采取了极为坚定的立场。”由于纸面有限,在此省略具体的议论。我们的茧子也并不例外。数年间,她不断客观地观察自己。这种行为正是青春期年龄段的重要特征。

茧子不断地询问自己“我到底是谁?……”那便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论述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的概念。茧子具有“希望出生时是男孩”的想法,是个人有了性同一性障碍的表现。那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中部分女性内心存在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