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
2025年10月22日
身为父母
刚才也提到,无论是谁,都经历过少年时期。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通常大家深信自己有所了解。虽然世上也有永远保持着孩子之心的大人,例如法国童话故事《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或是执笔《毛毛》的德国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等。但是,随着时光流逝,绝大部分的大人都会不知不觉地用成人的眼光去鄙视儿童,而他们本人毫无意识。当大人偶尔听到少年时代的美妙旋律,或者遇上少年时代阅读过的书籍,他们即使回忆起过去难忘的情景,也早已不能站在与孩子同等的地平线上了。大人多半是站在如今成人的位置,用成人的观点在回忆过去的少年时代。
当组织了家庭、有了孩子,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上述的道理了。对于孩子的反抗与指责,也许你会不知不觉地用大人的观点去强压制止他们。然而当意识到自己的言辞不当,你会感到愕然。过去曾经如同恶作剧的孩子般拼命反抗、指责大人的自己,现在却转换到了被孩子批评的立场。
“爸爸根本不懂!他什么也不知道!即使解释,也不会理解我……”听到孩子那样的语句,若是意识到个人的言行确实忽视了孩子的立场,能够反省个人的行为,那还算不错。
相反,如果怒火冲天地乱骂“你说什么?好好想想爸爸的意思”,那么事情就更加复杂化了。虽说父母类似的失败会给儿童的内心带来挫折,但是即使那样,往往孩子也依然接受父母的教育在不断地成长。本作品就是通过与内心受到挫折的孩子的密切交往,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少年时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