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历社会波浪做斗争
与学历社会波浪做斗争
茧子与第三章中的小红帽庭子有相似之处,即两人都是拒绝上学。两者确实存在略微的差异,但是依然从中可以断定相似之处。
对于现实社会中议论“学校恐惧症”或“拒绝上学”的见解,我始终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此,简单扼要地给予说明。躲藏在家中难以出门,即一种“内闭的状态”。通常,处于那种状态的当事人在持有“个人脱离了学校团体”“不得不与家人共同烦恼”等消极观点的同时,对于他们原本的自我来说,“内闭状态”也是个人内在成熟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认为,与其对“内闭状态”持有否定的观点,还不如考虑这对原本的自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体验过程。
因此,对于社会中“那是母亲过度溺爱患有的病症”“自我未成熟的结果(这种观点确实如此)”“家长不应该过于溺爱孩子,尽早催促他们去上学,越早越好”等观点,我都坚决持有反对意见。为何那样考虑?如果儿童的内心还未得到成熟,只是在形式上注重让他们去上学,那样,最终会导致旧病复发,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催促孩子尽快上学,只是重视于表面的现象,也是敷衍一时的做法。相反,那种举动的背后深深隐藏着学校教育理念中的诸多问题。即,对于脱离学校团体的儿童,极力把他们从团体中排除,或是把他们看作是特别的客人,让他们尽快毕业,离开学校,有的甚至对于那些儿童的教育内容置之不理。
我在此并不是想强调儿童患“学校恐惧症”是来源于学校的态度。学校恐惧症的病因当然也不会起源于如此单纯的理由。但是,只是一味地注重形式,讲究死板的规则,过度地限制学生,比如头发的长短、裙子的长短等,通常在那种学校中出现“学校恐惧症”的概率往往更高。在此并不指责某个具体的学校。那也是事实。如果那样,每个学生内在的独特需求又究竟是什么呢?学校应当在满足学生各自内在需求的同时,发挥他们各自潜在的能力。如今,所有的学校都变成了培养实施现行考试体制的预备军之地。极端地限制学校教师自主性等诸多国家教育的指导方针,原本就存在问题。
通过记述“学校恐惧症”的病状,不由得试论了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所有的记述并不是我个人随意的解释。我们的茧子也与上述的社会风浪做着“激烈地斗争”。各位读者应当留意女孩勇敢地坚持到底,断然决定“夜间学校”学习的出色抉择。与其强求学历,倒不如注重个人“具体的目标”。茧子是通过自身的力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被遗忘的价值观中找到了自我。现行的教育制度再加上抱有幻想或战略式的期望,也恰好是给加速促进学历社会的人们的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