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
关于“语言”
太郎的个案在精神医学领域称为“场面缄默症”或者“选择缄默症”。社会上有人似乎把这种症状误解为“语言丧失症”或“自闭症”。所谓“语言丧失症”是指由于遇上交通事故等突发性事故造成头部外伤引起脑障碍导致的语言丧失。而“自闭症”与其说是缄默,还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疾病。“自闭症”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的患者完全没有语言,有的则即使具有语言表达能力,但在个人的人际交往中语言也并不起任何作用。自闭症儿童通常单一反复地多次重复对方的话语,有的甚至会避开与自己最为亲近的母亲的接触。与此相比,“场面缄默症”通常在语言结构、内容,或是肢体发音功能上都没有任何异常。如果非要解释,即内心使用语言表达的心情无意识地受到抑制的结果。那是儿童神经症的一种类型。近年来,有关“语言丧失症”的病因并不只是考虑刚才提到的外界突发性事故所导致,也有观点认为是个人生长过程中内在功能的异常引发的病症。关于具体的区分标准,即使专家也感到困难。对于治疗儿童心理的专家来说,把“场面缄默症”与其他症状混淆,应该极为少见。在此运用了不少专业术语。比如,“自闭症”“缄默症”“发展性语言丧失症”。然而,恰好那些症状都涉及“语言”。因此,以下会试着考虑有关“语言”。
何谓“语言”?当然不用过多解释。首先,语言是传递内心想法、意志的工具。而且语言也是隐藏于个人内心,归纳或重新构思、创造想法的一种工具。因此,人类“使用语言”与“使用双手”“使用火焰”并列,是更为人性化发展的结果。
即使是四岁的太郎,语言也必定是他把内心想法传递于外界的工具。可是,由于太郎经历了令人厌恶的体验,当内心想法传递于外界时,恰巧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恐惧的体验使得太郎内心深处留下了阴影。“心里的想法千万不能随便说出去”也必定是太郎得到的教训。
对于一个七岁的少年来说,不开口说话会导致比成人更为严重的不利后果。首先,他很难结交周围的朋友。即使与朋友们一同玩耍,太郎也始终默默无语。因此,他也得不到大家的理睬。其次,个人内心的诸多情绪难以得到散发。通常,儿童不仅用语言连接个人与周围的环境,也可以通过语言来维持内心的平衡。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即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内心不平衡。以此类推,还将会出现第三、第四的不利因素。某些原本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儿童,当再遇上各种不利因素,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想开口,也变得什么话也说不出了。这就是场面缄默症被视为神经症的理由。
我认为,儿童之所以难以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即使是自闭症,也是起因于比缄默症更为恶劣的、不安定的诸多环境因素。美国学者布鲁洛·贝特尔海姆在《自闭症:岌岌可危的城墙》中对于如何认识自闭症儿童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自闭症儿童通常持有世界没有给予自己任何帮助的想法。他们持有一种‘绝望’”。可以说,是贝特尔海姆的独特见解最为鲜明地刻画出了自闭症儿童面向世界难以运用语言表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