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的重要性
少年时期的重要性
本书中我反复使用了“少年时期”一词,即使“少年时期”,往往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时间上也会略有不同。根据发展心理学或者儿童精神医学的理论解释,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而言,通常可分为“新生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儿童期”,接着迎来“青春期”“青年期”以至发展到“成年期”。上述划分,极为常见。如果那样考虑,“少年时期”就应该指“儿童期”。不过,各位读者也许意识到本书中的“少年时期”也包含了“青春期”。其实,我从广义上运用了“少年时期”的概念,读者也可以把它考虑为恰好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的那个年龄段。
众所周知,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把“青春期”的前一时期称作心理上的性“潜伏期”(psychosexual latency)。即与个人内在的冲动性的能量相比,自我能量相对强硬,是风平浪静的时期。在精神医学领域中论述“少年时期”概念的有两位美国学者,即沙利文与埃里克森。
沙利文把人的发展阶段分成“幼儿期(infancy)”“少儿期(childhood)”“儿童期(juevnile period)”“前青春期(preadolescence)”“青春期(adolescence)”和“成年期(adulthood)”。他所述的“儿童期”是指儿童到了“急切寻觅能够与自己分享人生的伙伴”的时期。可以说那个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化过程的时期。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最早的形成社会性人格的时期。即至此为止只是以与父母接触交流认识世界的儿童,将通过与同年代伙伴的游玩直接接触社会的时期。不过,处于“儿童期”阶段,即使在同性朋友间,也不会出现朋友幸福即便是自己幸福的“爱”的现象。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值得注意的部分,也是我在第七章中提及的有关同性伙伴间的亲密性的观点。即沙利文强调的与“亲密伙伴间”的“合作(collaboration)”关系。他把那个概念与“儿童期”习得的“共同合作”进行了对比。“共同合作”是指“我为了维持我的威信、优越感、利益而按照游戏的规则玩耍”。那只是“我个人”的问题。然而“合作”是“前青春期”阶段获得的能力,涉及“你我两人”之间的问题。沙利文强调“前青春期”是修复发生在那段时期以前形成的各种障碍的重要时期,也强调那个阶段是最接近于“不扰乱内心和平,享受真正的完美生活”的时期。
另一位学者埃里克森着眼于“儿童期”儿童最为关注的事项。他运用了“勤奋(industry)”的概念,强调儿童“如何学习(how to)”的过程,主要包括学得实际技能与适应社会环境的两个重要侧面。此外,特别强调学习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怎样与周围的伙伴和睦相处等课题。“儿童期”经历体验了以上两个重要的侧面,当事人则开始面临“青春期”中的最大课题,即“自我同一性(identity)”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儿童期”没有适当地掌握上述的技能,当事人到了青春期则会陷入自卑的旋涡。
此外,埃里克森还运用了更为敏锐的洞察力,论述了“青春期”阶段必须重新控制与管理过去出现的各种“危机”的道理。他强调那个阶段也是统合构成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各种要素的不可缺少的“延缓期(moratorium)”。
至此,似乎记述了难以理解的话题。以下,我想边总结边论述个人的见解。
“少年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平静安稳,无风无浪的时期或者是被等闲视之。正如受到上述两位学者的启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获得“亲密伙伴”阶段和形成确立“自我”的前阶段,都是相当关键的时期。比如,在精神疾病中问题最为复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大致都在十四岁至二十岁的“青春期”或“青年期”阶段。通常,人绝不可能突然无缘无故地精神病发作。所以我想强调,我们并不只是关注患者发病的时期,而作为病症潜伏阶段的“少年时期”,我们也应该加以重视。这就是我的见解。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本人今后的课题。说到这里,各位读者也必定理解了为何积极地讨论“少年时期”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