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城”蒙得维的亚

“玫瑰之城”蒙得维的亚

作为乌拉圭的首都,港口城市蒙得维的亚拥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岬角,守望南大西洋,它有着天涯海角的孑然独立与逍遥自在;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润物细无声中它汲取了“南美巴黎”的浪漫气息与人文情怀。这里四季如春,温暖宜居,玫瑰争艳,竞相开放。夜幕下灯火摇曳,晚风习习,街道旁一朵朵玫瑰娇艳欲滴。行人不慌不忙,侧耳聆听,王尔德笔下夜莺婉转动听的歌声空灵悠远。童话般的蒙得维的亚无可争议地成了南美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蒙得维的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如今的城市传统与现代并举,既保留着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建筑风格的旧城区,[2]又有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新城区。两个城区风格迥异,却又不失协调地融合在这座城市里,让人在旧时光里自在独行、追忆过往年华的同时,又能及时追赶现代的步伐,融入高科技时代的快节奏生活里。

老城区的中心是宪法广场,又叫马蒂斯广场,为纪念1812年加的斯西班牙宪法而得名。城中随处可见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时期建筑的影子,街边矗立着各种不同主题的博物馆,正是游客的主要聚集地。

在广场附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久经风雨侵蚀、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它是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国会宫。1804年,西班牙依靠它管辖自己的殖民区,因此,宫殿见证了这个国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在国会宫里召开过推动第一个联合政府诞生的会议,签署过1830年宪法,这也曾是乌拉圭外交部所在地,是殖民与独立历史的标志与象征。1958年后,国会宫作为蒙得维的亚市历史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品反映了这座城市数百年的历史沉浮,同时也在推动蒙得维的亚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装饰艺术博物馆坐落于5月25日大道376号,它的前身是艺术家奥尔蒂斯·德·塔兰科的住所,因此这座博物馆又被称为塔兰科宫。在这座辉煌的建筑里,曾经签署了1979年蒙得维的亚法案,当时通过教皇调解,解决了阿根廷与智利在比格尔海峡[3]问题上的领土争端。如今馆中藏有2 000多件展品,从多梅尼哥·基尔兰达约,[4]到索罗拉、[5]戈雅、[6]委拉斯开兹,[7]以及荷兰油画大师范·德·赫斯特,此外还有马里阿诺·本柳雷[8]的雕塑作品,亦有罗马时期的考古文物、法国国王的家具器皿。众多艺术品琳琅满目,为艺术爱好者奉上了一份饕餮盛宴。

沿着5月25日大道继续走,就来到了前哥伦布时期与土著艺术博物馆,顾名思义,该博物馆展现的是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即发现新大陆之前,于这片尚未开化的土地上滋养出的印第安人艺术与考古文物。自1890年加泰罗尼亚企业家埃米利奥·瑞斯投资建立后,在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是银行总部,也曾是政府的办公大楼、国防部会所,直至2004年,这座建筑才被注入新的血液,化身考古艺术博物馆,展现于世人面前。对于乌拉圭人而言,这座博物馆不仅为研究早期艺术、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据,更是一座将人类的今天与昨天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它提醒着人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勿忘祖先世世代代留下的馈赠。

继续向南,就来到了角落街。这里最为著名的便是1972年安第斯山脉坠机事故纪念馆。1972年,一架载有29名乌拉圭橄榄球队队员的客机在飞往智利圣地亚哥的途中不幸于安第斯山脉坠毁,其中16名幸存者凭借着超凡的毅力与对生存的渴望在雪山中度过了绝望的72天。他们团结、友爱、互助,不惜冒着个人的生命危险去挽救同伴。博物馆中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如照片、文件、个人物品,甚至还有飞机残骸,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在冰天雪地里苦寻一线生机的执着与坚强,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这条街上还有一座乌拉圭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于1838年建立,成了乌拉圭国家认同感与凝聚力的象征。博物馆虽名为“馆”,实际上是由多栋建筑所组成,而这些建筑正是乌拉圭国家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故居。在这组建筑群中展出了乌拉圭建国进程中重要的典籍、影像资料、美术品等,通过具象的物件标记出建国大业中一次次里程碑事件,从而构建起乌拉圭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光辉图景,同时还展现了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大地之上发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

除了小而精的博物馆,老城区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积淀,还留下了许多大浪淘沙后更显其珍贵的古建筑,比如各式教堂、歌剧院,等等。

就在宪法广场附近,一座神圣肃穆而熠熠生辉的大教堂映入眼帘,作为蒙得维的亚市最主要的天主教大教堂,在西班牙语中它又被叫作“Iglesia Matriz(主教堂)”,而马蒂斯广场之名便来源于此。教堂自1740年便屹立于此,半个世纪后建筑师托马斯·托里比奥将它改建为一座新古典主义的石质建筑。19世纪初,教堂被神圣化,直至19世纪中期,出生于瑞士、求学于意大利的建筑师贝尔纳多·庞西尼才赋予了教堂而今的模样。1897年,教皇莱昂十三世将蒙得维的亚的天主教堂确立为主教堂,从此奠定了它在乌拉圭天主教中神圣无上的地位。教堂中陈列着无数精美的艺术品,在一侧的祭坛上供奉着乌拉圭守护神圣母三十三的画像,圣母仁慈贞洁,微笑观望着前来祈祷礼拜的虔诚教民。

除了天主教教堂,蒙得维的亚市内也有一座英国新教教堂,它的历史虽不及主教堂那么悠久,但由于其非天主教的色彩,也给这里增添了一分宗教的多样性。在内战[9]期间,乌拉圭聚居了许多外国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新教徒,为了践行他们的宗教仪式,1844年,他们集体向政府倡议建立一座新教教堂。教堂采用古罗马式经典的列柱与墙体,因此其外表酷似罗马的万神庙。这样一座欧洲气息浓厚的教堂,虽然经受住了纷飞的战火,却没能阻挡住城市大变革的脚步。1934年,为了建造南边大道,不得不将这座新教教堂拆除,后来为了再现历史记忆,政府在原址建造了一个复刻版教堂,基本保留了教堂原来的风格。

作为一座古典艺术与现代风格并存的城市,歌剧院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线。索利斯剧院是乌拉圭最主要的剧院之一,它于1856年向公众开放,能容纳1 500名观众。作为该市最为古老的建筑物之一,索利斯剧院也见证了这里150多年动荡的历史。从1840年开始构思,到1856年竣工,剧院建造的年代几乎与乌拉圭内战时间重合。生逢乱世,人心动荡,建筑方案一次次提出,又一次次被弃用,历经多番周折,才形成了索利斯剧院的最终面貌。这也使得索利斯剧院毋庸置疑地成了蒙得维的亚以及乌拉圭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

这座剧院的不远处便是整个蒙得维的亚的中心——独立广场,广场将新旧两个城区连接起来,向西是5月25日大道,向东则是7月18日大道,这条大道因纪念1830年7月18日乌拉圭首部宪法的诞生而得名,是整个城市商业的主动脉。独立广场内总共种植了33棵棕榈树,以此象征参与了乌拉圭解放事业的33位历史人物。

矗立于独立广场中央的便是“独立之父”阿蒂加斯的雕像。阿蒂加斯将军一生戎马倥偬,为乌拉圭解放事业呕心沥血,1852年,斯人已逝,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乌拉圭人民竖立起这座威严壮丽的铜像,其中将军披坚执锐、身骑战马,其英勇豪迈之风显露无遗。雕像底座上刻有青铜浮雕,展现了乌拉圭人民争取解放期间追随将军大迁徙的历史场面。雕像之下是阿蒂加斯将军的陵墓,中央摆有其棺椁供人瞻仰。

广场的西侧是乌拉圭著名的古迹“城堡之门”,18世纪时,西班牙人为了加强地面防御,便建造了一座军事堡垒,城堡之门便是当时固若金汤的城墙的遗迹。如今,城堡之门既是通往老城区的门户,也是蒙得维的亚市的标志,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景点。

广场南面有两座建筑毗邻而立,一座是行政楼,即总统办公室所在地;另一座是埃斯特维斯宫,也叫独立大楼,直到1985年,这里一直是乌拉圭的总统办公楼,随后政府迁至如今的行政楼,这里便被改造为乌拉圭总统博物馆,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行政功能,例如签订仪式、总统权力交接等。

广场的东部便是夺人眼球的萨尔沃宫,它位于7月18日大道与独立广场交会处。萨尔沃宫高100米,共有27层,自1928年建成至1935年,它一直是南美洲最高的建筑,之后便被阿根廷的卡瓦纳大厦所取代。有趣的是,在阿根廷还有一座由同一位建筑师设计的、风格近似的“姊妹楼”,叫作巴洛罗宫。

新城区内最为著名的博物馆毋庸置疑是乌拉圭足球博物馆。乌拉圭作为世界顶级足球强国之一,有着悠久的足球发展史,也在足坛上创下过不可磨灭的辉煌战绩,100多年里先后获得了两届奥运会冠军、两次世界杯冠军和15次美洲杯冠军。早在1881年,乌拉圭便成立了足球俱乐部。20年后又创立了足球协会,乌拉圭足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庆祝独立100周年,乌拉圭申请在1930年承办全球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并为此建造了百年纪念体育场,又名世纪体育场。1983年7月18日,国际足联将百年纪念体育场定为“世界足球历史建筑物”,这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这一头衔的建筑。乌拉圭足球博物馆就坐落在这座体育场之中,馆内陈列着球衣、奖杯、照片、国旗等展品,展现了百年纪念体育场的建造过程,以及乌拉圭在历届奥运会和世界杯比赛中的精彩表现,让游客直观地了解这个国家璀璨的足球历史。

除了足球博物馆之外,新城区另外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便是宪法方尖碑,它建于1938年,既为了纪念乌拉圭第一部宪法即1830年宪法诞生100周年,同时也为了向当时的宪法起草者致敬。方尖碑高40米,主要由青铜和花岗岩组成,远看像一座直冲云霄的三棱锥。碑的西面雕刻着一段致辞,献给伟大的宪法起草者。碑体的3面共有3座青铜雕像,代表着法律、力量和自由。在方尖碑旁边还有一座六边形的喷泉,喷泉的一边刻着向宪法起草者致敬的金融机构的名字。

在7月18日大道1360号,坐落着蒙得维的亚的市政厅。市政厅矗立在一座山峰之上,因此从城市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座居高临下、气势逼人的建筑。市政厅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建造一座高114米的行政大楼,按计划竣工后会成为蒙得维的亚最高的建筑物,然而因为经费不足,建筑最后仅有78米高,低于100米的萨尔沃宫,成为蒙得维的亚第二高的建筑。市政厅作为一座行政机关,非但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庄严肃穆之感,甚至热情地敞开怀抱,迎接来客。其中的观景平台对外开放,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俯瞰城市全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得维的亚这样一座充满着欧洲文艺气息的城市,市政厅也担负起了展示文化与艺术的功能。建筑以西部分自立门户,成了蒙得维的亚市的美术历史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有乌拉圭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品,如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的艺术和乌拉圭本土的考古艺术,也有来自世界其他艺术之都的复制品,甚至还有埃及的木乃伊,展示了蒙得维的亚独特的文化意象。馆内有不同的分区,是世界艺术的荟萃之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孕育的艺术,也有人类文明的滥觞——希腊、罗马、印度等的代表性作品,也有东南亚、伊斯兰教文化的艺术结晶。从非洲艺术品,到玛雅及危地马拉地区的纺织品,再到日本武士道的军刀武器,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在这里相聚,产生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奇妙反应。

在7月18日大道1000号,有着一座非同一般的新生博物馆。之所以说它非同一般,是因为它的创立者是乌拉圭东岸共和国银行,为了挽留乌拉圭本土的历史文化,1978年,银行特地开辟出一片区域,命名为“高乔文化和钱币博物馆”。

沿着蒙得维的亚南部的兰布拉大道,便可到达南部海滨地带,这里最重要的一个景点便是卡莱塔斯角,又叫布拉瓦角,它是乌拉圭南部的一个半岛,被海风拥于怀中,也成为欣赏海景的绝佳之地。漫步于海滨大道,感受海风的轻抚,清新湿润,带着若隐若现的花香,沁人心脾。在这里也能欣赏到不同于悠闲恬静的老城区、发达现代的市中心的另一番风韵。

在兰布拉大道上,最别具一格而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皮特米里奥城堡。温贝托·皮特米里奥是乌拉圭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他的父母都是意大利人,因此他的建筑作品中大都带有西欧建筑色彩,比如意大利典型的彩色玻璃窗体。温贝托原名为Umberto,在他投身于炼金术之后,便将名字改为Humberto 8个字母,因为字母H和数字8在炼金术中分别代表了“炼金术始祖赫尔墨斯”与“人的灵魂和精神”。

1910年,温贝托以低价买下这处房产,之后就一直在不断地对它进行修改、重建,直到1966年去世。这项执着而伟大的工程也随之停滞,唯有一座半成品供世人瞻仰。1996年,乌拉圭私人建筑促进者协会暂借这座建筑的使用权,将其作为协会的会址,负责建筑的翻修和保护,同时划定博物馆区域来接待游客。乌拉圭私人建筑促进者协会的租借到期后,2015年,乌拉圭女子共济会将建筑产权划入自己名下,期限20年。

如今,任游客的想象天马行空,也难以推知城堡应有的全貌,因为皮特米里奥的这座城堡没有任何一种确切的风格可以描述,尽管它含有中世纪色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然而它不落窠臼,自成一派,其艺术特点复杂而别致,尚未有词语能将其归类。

城堡临街的一面,胜利女神在凸出的飞檐上张开双翼,迎风伫立,英姿飒爽。这座雕塑名为“La victoria de la vida”,意为“生命的胜利”,雕塑下面的飞檐设计成船头的模样,寓意“生命如航行”,船与水又密切相关,因此又暗示了炼金术中的一种冶金方式——湿法炼金。[10]尽管这座胜利女神像只是一座复制品,但其雄姿与神态丝毫不逊于伫立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的原作,这也赋予了皮特米里奥城堡在兰布拉大道上的标志性意义。

城堡因其风格的迥异与神秘而成为许多神话传说的素材,有人说城堡中曾保存着耶稣的圣杯,甚至还目睹过酒神的狂欢和魔鬼撒旦的仪式;还有人说曾看到建筑师温贝托深夜身着红袍在兰布拉大道上散步,街坊邻居对此惊骇不已,望而生畏。魔幻的神话故事给这座永远无法竣工的城堡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勾起了无数游人的好奇心,渴望亲身游历,一探究竟。

皮特米里奥城堡占地1 300平方米,共有23个高度不一的塔楼和54个房间。最高的塔有45米,顶端是指引方向的罗盘玫瑰,而玫瑰的顶端是一把圣殿骑士团的剑,剑指乌拉圭东部城市马尔多纳多的皮特米里奥城堡。位于马尔多纳多的皮特米里奥城堡是同名建筑师的另一个作品,位于该市的拉斯弗洛雷斯海滨浴场,城堡掩映在茂盛的森林中,是建筑师的夏季避暑胜地。这座城堡同样蕴含着炼金术色彩,体现着建筑师毕生的追求。在城堡内部,有一座巨大的花园,其中摆放着许多种类的动物雕像,还有一些神秘莫测的标志,在花园深处是张开双臂的耶稣基督像,寓意着无忧无虑的天堂。

城堡内部更是各种文化意象的大熔炉,有神秘的炼金术文化,也有庄严的圣殿骑士文化,还有基督教派、玫瑰十字教派和共济会等标志,甚至还有东方佛教的曼荼罗。除了各式各样的标志寓意,城堡内多处设计更是怪诞奇异。室内空间逼仄,房间形状各异,从圆形、方形到六边形、八边形,甚至每一块木材的形状、颜色、高度、摆放方式都不尽相同。在这座城堡里,竟然共有33扇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门都是真实的门,许多仅仅起装饰作用,门背后实际上空无一物。而走廊更是千奇百怪,像一棵棵被拦腰截断的大树,悬在半空,岌岌可危。城堡的底层有一间圆形的房间,透过窗户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海滨之景,让这里成了整座城堡中最接近现实的地方;而大海无边无际,给人一种虚无茫然之感,又让此地距离现实更加遥远。

除了有独特文化意象的皮特米里奥城堡,海滨还有一座现当代反战反种族清洗的艺术品——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它位于卡莱塔斯角海滩,以一堵120米长、与大道相平行的墙代表“二战”中犹太民族遭受的惨绝人寰的暴行。这座纪念碑自从1994年落成后便获奖无数,被誉为“拉丁美洲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为海滨地区,灯塔无疑是为航船指明航向的最重要建筑物,而拉普拉塔河河岸的布拉瓦角灯塔便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散发着光与热,见证了潮涨潮落、沧桑变迁。自1876年起,布拉瓦角灯塔便守望在这里,指引着渔船驶入各个港口。1948年以后,灯塔每10秒钟便会插入一道白光和一道红光来与其他灯塔区别开来。由于灯塔在航运业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2000年时,乌拉圭邮政局发行了价值5比索的邮票,用以纪念这座伟大的航海建筑。

如果提到世界贸易中心,我们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位于美国曼哈顿岛上的双子大楼,而在蒙得维的亚的海滨地带,同样也有一座世界贸易中心,它与蒙得维的亚购物中心相邻,构成了兰布拉大道上最夺人眼球的摩天大楼。

乌拉圭南部地位最高的博物馆当属国家视觉艺术博物馆。1837年建立了乌拉圭最早的国家博物馆,1911年,国家博物馆被分为三部分:国家美术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档案馆,以及历史博物馆。当时的国家美术馆位于老城区索利斯剧院的左侧,一年后便将地址迁到了如今罗多公园附近。后来国家美术馆又被改造为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国家视觉艺术博物馆。馆藏6 000多件艺术品,主要来源于乌拉圭本土艺术家,比如拉法埃·巴拉达斯、佩德罗·费加里等,也有一部分欧洲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如毕加索、戈雅、保罗·科里,[11]等等。

国家视觉艺术博物馆附近最值得一提的自然就是罗多公园了。公园更像是一座游乐场,其中有旋转木马、过山车等游乐设施,还有人工湖和特色美食区,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过山车和幽灵火车。起初,罗多公园名为“城市公园”,后来为向乌拉圭伟大的散文家、哲学家何塞·恩里克·罗多致敬,公园便改为此名。罗多在其文学生涯中对散文风格的革新影响到了整个文坛,他在乌拉圭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末,古巴战争爆发,拉丁美洲人民的尊严意识逐渐觉醒。1900年,罗多出版了代表作《爱丽儿》,爱丽儿是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里的一个角色,罗多用它来严厉抨击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扩张行为,将美国描绘成野蛮贪婪的“半人半兽”。[12]罗多的思想在拉丁美洲国家广为流传,激发了这一地区的反美主义思潮。罗多的笔触精致高雅而富有诗意,具有现代主义色彩,深刻体现了世纪交替时拉丁美洲人民的焦虑与惶恐,是对于那个时代彷徨而迷茫的人们声嘶力竭的呐喊。同时,一个新的意识流派“爱丽儿主义”也在这片土地上风生水起,它反对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中暗流涌动的效益主义,而倡导以纯粹的目的欣赏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灿烂遗产。

在绿树成荫的草坪上,建有好几座人物雕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何塞·恩里克·罗多。除此之外,还有剧作家弗洛伦西奥·桑切斯,竞技者喷泉。最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落成的孔夫子的雕像。矗立在地球的另一边,孔夫子微微躬身,两袖飘逸,双手朝前呈作揖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虚怀若谷与谦逊待人的君子风范。

1985年,中国台湾同胞将这座雕像赠予蒙得维的亚,雕像落在了蒙得维的亚最为重要的罗多公园。雕像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孔夫子的名言:“有教无类”和“道贯古今”。基座的侧面镌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是中国传统经典《礼记》中广为人知的《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纵使乌拉圭与中国相距天涯之远,两国的友谊一直在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乌拉圭得到了推广与发扬。

蒙得维的亚的北部虽然没有旧城区的典型风格建筑,也没有新城区的血脉贲张和海滨地带的清爽宜人,但它凭借绿草如茵的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休憩。

在危地马拉1075号街道上,一座高达158米的通信塔成为行人目光的焦点。通信塔主体建筑之上是一个类似于椭圆1/4的形状,如同一柄刀刃刺入云霄。作为乌拉圭全境最高的摩天大楼,它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这座城市,无论是阡陌交错,还是车水马龙,一切都尽收眼底。

普拉多公园位于蒙得维的亚普拉多区内,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秀丽壮美。这里最为著名的当属玫瑰园,建园初始,这里便栽种了1.2万多株自法国移植来的玫瑰花,现在园内拥有300多种玫瑰花,阿尔贝里克、[13]希灵登夫人、[14]路易·菲利普[15]等品种,各类品种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玫瑰园的中央是一座青铜喷泉,泉水如镜般清澈晶莹;外围8条小路以喷泉为中央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开去,沿路尽是一束束娇艳欲滴的玫瑰,低眉浅笑,窃窃私语;喷泉周围矗立着20根圆柱,与喷泉相得益彰,营造了复古怀旧的氛围。而玫瑰花妩媚妖娆地攀上了花架,使得游人一不小心就要掉入这里浪漫而多情的陷阱,于是人们也将这里称作“情侣花园”。

除了童话般的玫瑰园,普拉多公园里还有乌拉圭企业家布塞达尔的私人别墅、塞浦路斯小岛、乌拉圭农村协会[16]会馆等景点值得一看,而最具历史意义的当属普拉多酒店。

普拉多酒店100多年前是贵族的享乐之所,也是新婚夫妇度蜜月的不二之选。那时这里夜夜笙歌,歌舞升平,有权有势的人聚在这里品茶、赌博,普拉多酒店俨然成了贵族阶级的忘忧岛,甚至还有资料记载,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17]也曾造访此地,真相我们无从考证,但普拉多酒店的名声不胫而走。酒店周围有一座喷泉,名叫“科迪埃尔喷泉”,这座喷泉曾经是市中心独立广场上的建筑物,而后被迁移至此。喷泉的中央是三个女性人物雕像,四周围绕着乌拉圭本土的野生动物,象征着拉普拉塔河及其两条支流(巴拉圭境内支流与乌拉圭境内支流),也寓意着拉普拉塔河流域作为文明的滥觞,哺育了南美这片广袤的大地,生生不息,钟灵毓秀。

除了前文提到的科迪埃尔喷泉中央的雕塑,公园中还有另外两座承载着历史印迹的雕塑作品。一座是乌拉圭雕塑家贝洛尼的作品——驿车纪念雕像,雕像生动展现了乌拉圭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马拉驿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景象。雕塑中的骑手正振臂指挥5匹健马将深陷泥沼的驿车奋力拉出,而马车蓬下,一位母亲神情忧虑,将孩子紧紧搂在怀中。整座雕像与实物的比例完全一致,创造了身临其境、极具震撼力的观感。

另一座雕像则更发人深省,它的背后是一段骇人听闻却言之凿凿的真实经历。1830年,弗鲁克图奥索·里维拉[18]即位,成为乌拉圭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在位期间,他深信阻碍如朝阳冉冉升起的共和国发展的正是乌拉圭的原住民查鲁亚人,一年后,在萨尔西普埃德斯河边,他指挥军队对这些无辜的土著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这场屠杀中,40多人死于非命,300余人被俘虏。1832年,这些无奈上天摆布的查鲁亚人被驱逐到300公里外的蒙得维的亚,他们徒步跋涉到那里,迎接他们的却是与死亡不相上下的残酷命运。人们把他们当作商品贩卖,他们的生活卑贱而凄凉,以至于很多人被折磨致死。

当时,考虑到查鲁亚人已经濒临灭绝,一位学校教师提议将4个典型的查鲁亚人送到巴黎去做展览和人种研究。他们选中了一位查鲁亚部落酋长、一位法师、一位年轻战士和一位孕妇,组成的这个展览队伍被命名为“最后的查鲁亚人”。[19]

1988年,一座同名雕塑被安置在了普拉多公园,上面镌刻着后代居民对他们祖先的缅怀与敬意,[20]直至今日,种族的交融与土著民的发展问题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在这座公园里,还有一座著名的个人专题博物馆——胡安·曼努埃尔·布拉内斯博物馆。胡安·曼努埃尔·布拉内斯与何塞·玛丽亚·贝拉斯科、[21]普里利迪亚诺·普埃雷东[22]并称为19世纪伊比利亚美洲绘画“三杰”。馆内陈列的胡安·曼努埃尔·布拉内斯最为著名的画作是《阿加蒂斯将军》,除了画家的成名之作,馆内还陈列着他在创作期间的草图和半成品。[23]布拉内斯的作品主要以歌颂阿加蒂斯将军为题材,风格雄浑,技艺精湛,色调明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园深处,有一座由日本政府捐赠的微型日式花园。门楣上是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书写的“平成苑”三个字。[24]花园里精致种植着各色花草,生动再现了日式园林的风格,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绿树葱茏、鸟语花香,吸引着看惯了欧式建筑风格的游客。

从罗多公园的孔子雕像,到普拉多公园的日式花园,都反映出了乌拉圭与东方国家的深厚友谊,以及它深受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蒙得维的亚仅仅是一个缩影。它在欧洲文明遗产的哺育中,在东方文化传统的熏陶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