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市场

港口市场

对于食客而言,乌拉圭必游之地无疑就是港口市场了,这是一条美食文化街,也是乌拉圭美食的橱窗,几乎囊括了乌拉圭所有的特色小吃,前面提到过的无一例外。这里有乌拉圭最正宗、种类最丰富的烧烤,也有当地极具特色的酒品饮料,是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朝圣地。

1865年,商人佩德罗·塞恩斯·德·祖马兰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目的是在蒙得维的亚建立一个市场。公司在北海岸收购了一方土地,靠近现在的1825年8月25日大道。[11]公司起初的打算是以钢铁作为基部,然后搭建金属,这种技术在当时的美洲还是天方夜谭,但是在欧洲这片艺术圣地上已经初露端倪。后来到1889年,法国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凭借同样的思路,利用成千上万个钢铁与金属部件,在巴黎指挥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法国的文化象征以及巴黎的地标建筑——埃菲尔铁塔。而负责建造蒙得维的亚市场的工程师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利物浦的联盟铸造厂,在观摩学习之后,一行人归国施工,花了三年完成了市场的建造。

1868年10月10日,在共和国总统洛伦佐·巴特勒以及内阁成员的协助下,港口市场正式成立,主要向抵达蒙得维的亚湾的船只和当地居民销售水果、蔬菜和肉制品。多年以后,当初的水果蔬菜店和肉铺渐渐发展成了如今的美食和饮品店。

除了品味美食,这里也是众多名人的聚集之地。卡洛斯·加德尔[12]和恩里科·卡鲁索[13]常常并肩漫步在港口市场的一条条街道上,感受市井生活,谈笑风生;何塞·恩里克·罗德总会在一个隐蔽的咖啡小院里喝上一杯咖啡,冥思拉丁美洲文学的奥秘;佩德罗·菲加里[14]也在这里拍摄过无数场景,这些画面后来都成了他绘画的灵感。

乌拉圭的美食深受欧洲殖民者的影响,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出属于自己的本土菜肴。其美食与当地文化、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既体现了乌拉圭人民对肉食、甜食的嗜好,也反映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热情与奔放。

【注释】

[1]《记者手记:走上中国人餐桌的乌拉圭牛肉》,新华社,https://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gd/10000166/20190208/35173953.html2019年2月。

[2]西班牙美食与西语美洲国家美食的融合。“克里奥”即在拉丁美洲出生的欧洲后裔。

[3]包括辣椒粉、胡椒、大蒜、迷迭香、百里香、丁香、生姜、肉豆蔻等调味香料。

[4]指用盐腌制后在低温环境下风干而成的火腿,因此也称为“风干火腿”。

[5]俄罗斯菜中传统的沙拉。在中欧、东欧和部分南美国家比较流行。主料为黄西红柿、紫甘蓝、生菜、胡萝卜丝、葡萄干等,辅料有番茄沙司、马乃司、盐、胡椒粉、糖等。

[6]源自阿根廷的一种青酱,利用新鲜草药、醋和橄榄油等调制而成的辛辣酱。

[7]德国产的一种香肠,由牛肉(有时会混合其他肉类)制成,起源于法兰克福。大多数热狗都采用法兰克福肠,因而它也有“热狗肠”之称。

[8]起源于维也纳的一种面包,采用一次发酵法制作而成。面包内部气孔细小均匀,表皮松软薄脆。

[9]milanesa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用米兰(意大利)方法制作的”。

[10]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阵英格兰的比赛上,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并且裁判判定进球有效,被称为“上帝之手”事件。

[11]港口市场网站,www.mercadodelpuerto.com。

[12]卡洛斯·加德尔(1890—1935),探戈歌王。生于法国,成长于阿根廷,经典作品为探戈舞曲《一步之遥》(Por una cabeza)。

[13]恩里科·卡鲁索(1873—1921),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男高音”。

[14]佩德罗·菲加里(1861—1938),乌拉圭现代主义画家,乌拉圭200比索纸币上印有他的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