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述

历史概述

足球在乌拉圭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那时大批欧洲人来此经商,也把足球带到了这里。他们在首都蒙得维的亚掀起了一股足球热潮,并组建了最早的一批足球俱乐部。一开始只有上层精英们才能接触到这项运动,但由于简单有趣、容易模仿,它很快在当地风靡开来。这项最初为慵懒富贵的移民后裔引入作为消遣的运动,从高深的庭院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中。从此,它深深地扎根于东岸共和国的土地上,并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足球文化。

1900年,乌拉圭足协成立,于同年举办了首届国内足球联赛。第一届联赛只有四支队伍参加,最终取胜的是中央乌拉圭铁路板球俱乐部(佩纳罗尔俱乐部的前身)。第二届联赛中,新成立的乌拉圭民族队捧走了冠军奖杯。从此,这两支俱乐部逐渐确立了在乌拉圭国内的霸主地位。两支球队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不同球队支持者之间相互对立的关系绝不亚于政党之争。

1916年7月,南美足协正式宣布成立,乌拉圭就是最早的四个成员国之一。自此,乌拉圭足球逐渐走进整个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的视线中。它自成一派,既有传统南美球队细腻的脚下技术、灵活的盘带技巧,又比阿根廷更为勇猛、比巴西更加坚毅。

这种足球风格的形成与乌拉圭国内环境息息相关。它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基数小,在南美洲是个很小的国家,但是他们却拥有一套相当完备的足球体系。每个乌拉圭孩子都曾梦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踢球欲望,同时选拔培养有潜力的球员,乌拉圭足协设计了职业和业余两大层面的足球体系。

业余层面包括儿童组(5~12岁)、青年组(13~20岁)、沙滩足球、室内足球、女子足球、高中和大学联赛等分支,每个分支都遍布各类足球俱乐部,每年会有固定的比赛,不同年龄段的热爱足球的青少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组织”。乌拉圭的学校大多只上半天课,课余时间孩子们都可以去踢球。

在职业层面,乌拉圭的职业俱乐部会选拔球员进入他们各年龄段的梯队,相较于业余层面的广覆盖,职业层面强调精英化,且相应的条件和待遇也好很多。[3]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们来说,踢球也成了他们改善生活,甚至改变命运的一条道路。许多球星在成名前都出身于微末,在街头巷尾踢球,足球梦想也会绽放在贫民窟里。

在这样一套完备体系的支持下,足球的普及度进一步提高,足球人口数量也相当可观。乌拉圭业余层面各分支的注册球员数量约有21.5万人(指参加正式比赛的球员,不包括在俱乐部以踢球为乐趣的球员),而在职业层面约有3 000人,甚至每10个34岁以下的乌拉圭人中就有一个是职业球员。在乌拉圭,足球可谓当之无愧的国民运动。[4]

然而,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的劣势是不可忽视的。同一段时间内,巴西可能培养出30个球员,阿根廷或许有10个,但是乌拉圭只能有两三个。为了弥补这种劣势,足协一方面在国内继续大力推行足球运动,提高国民参与度;另一方面,乌拉圭人培养出了坚毅顽强的性格。从20世纪的“独臂将军”卡斯特罗、伟大队长巴雷拉,到现在的“门神”穆斯莱拉、“铁卫”迭戈·戈丁……这些乌拉圭球员们都以不屈不挠的性格而著称,在绿茵场上他们永远拼尽全力,不知疲倦地奔跑90分钟,从不浪费任何一个机会,只为了争夺最终的胜利。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乌拉圭也被称为“南美足球的后花园”,可以骄傲地立足于世界足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