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里孔歌舞

佩里孔歌舞

在19世纪流行的各种歌舞风格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佩里孔舞了,它甚至被乌拉圭和阿根廷推崇为“国舞”。“佩里孔”这个词语最初出自东岸人民的口中,学者卡洛斯·贝加[3]认为佩里孔舞是从谢利托舞演变而来的;有些学者则认为谢利托舞和佩里孔舞都是从梅地卡纳舞蹈中延伸发展出来的。在殖民统治时期,每当有重大节日或活动结束,两国人民都有着在活动结束前跳一段佩里孔舞蹈,以庆祝活动能够完满结束的习惯。在乌拉圭许多地方,这个习俗一直被延续到了今天。在20世纪20—50年代,佩里孔舞在乌拉圭的发展到达了顶峰。然而,情况却在19世纪下半期急转直下,佩里孔舞遭受到了冷落,一直到1885年前都处于被公众所遗忘的状态。然而,在1889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却又使得佩里孔舞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

1889年,一位名为何塞·波德斯塔[4]的马戏团主出现在乌拉圭,他的马戏团正驻扎在蒙得维的亚市,进行哑剧《胡安·莫雷拉》的表演,而改变佩里孔命运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次演出中。每次马戏团表演的最后,会有一场猫舞表演,而一位名叫艾利亚斯·乐古勒斯的先生向何塞提议用佩里孔舞蹈来替换猫舞表演,而他会负责教会马戏团团员们跳佩里孔舞。第二天早晨,艾利亚斯带着几名吉他手,在伴奏下教会了演员们跳佩里孔舞。第二天晚上的表演非常成功,获得了观众们的喜爱。这一场演出使得佩里孔舞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线,并随着波德斯塔的马戏团,传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

乌拉圭人在表演佩里孔舞时,通常会穿着乌拉圭的传统服饰。女士通常身着长裙,手拿一条丝巾,不用时将其折成三角系在后颈,而男士则是一身牛仔装扮:头戴牛仔帽,身着衬衣、马裤,脚蹬马靴,皮腰带系在腰间,挺拔的腰背尽显男子气概。

佩里孔的舞蹈通常包含几个动作:摇摆、转半圈、牵手相连、踢踏舞步、华尔兹舞步、转圈、后退以及谢洛舞。由于佩里孔舞融合了多重的舞蹈风格,因此其自身的舞步也相对更加复杂。但是表演时变化多端的队形和舞步,配上女士身上的大摆长裙,裙摆不断起落间,就像一片片花瓣随风飞扬。而衣着利落的男士则像一根花蕊,演员们在旋转停顿、前进后退间就像几朵花儿在曳动,队形转变之间透出万花筒般绚丽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