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奥尔周

克里奥尔周

每年的3月底或4月初,也就是复活节的前一周,便是乌拉圭的圣周。圣周在许多基督教或天主教国家里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乌拉圭也不例外。通常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员工,或是部分私有企业的员工和学生们都会获得一个星期的假期,参与活动或外出旅游,享受节日,留下个几近半空的蒙得维的亚城。

但是在乌拉圭,“圣周”的内涵远不止是一个宗教节日,更有特色的是一些与乌拉圭当地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当地人民的影响甚至比宗教活动更加重大,也更受人们的欢迎,所以这段时间在乌拉圭有着其他几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比如,在当地,人们更多地把“圣周”称为“旅游周”,因为在这段时间乌拉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又譬如在南部的派桑杜,“啤酒周”的名号和活动的光芒比圣周大得多,而圣周最为人熟知的名字,则还要数“克里奥尔周”。

“克里奥尔”(西班牙语:Criollo)一词出自殖民统治时期,指的是那些父母都是西班牙人,但出生在南美洲的白人。在殖民统治时期,克里奥尔人被认为是除了出生在西班牙的西班牙人以外的第二等人种,属于统治阶级,直至今日这种观念依然存在于许多阿根廷人的思想中。而在乌拉圭人的印象中,“克里奥尔人”基本上就等同于生活在马背上的“高乔人”。就如同美国西部牛仔一样,所以这些人也有一个独特的名字——“乌拉圭牛仔”。现在经过文化的融合,“克里奥尔”这个名词已经逐渐演变成了这个人群及其文化,甚至是当地文化的代名词。乌拉圭前总统何塞·穆西卡曾如此评价克里奥尔周:“克里奥尔周展现了乌拉圭的文化,我们纪念它、庆祝它,因为这是我们骨血中的一部分。”

在乌拉圭,无论是什么节日或活动,都少不了欢歌笑语、美食美酒,大街上的盛装游行、坎东贝乐队的巡游,或是大大小小的舞台表演,都已经成为乌拉圭庆祝节日的“标配”。在乌拉圭的克里奥尔周,除了这些常规的庆祝活动,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高乔牛仔们的驯马大赛。每至此时,成千上万的人都会选择到蒙得维的亚的普拉多公园去看一场惊心动魄的驯马大赛。即便代价是要在售票窗口前的数百米长龙等上好几小时,公园内看台上依然会挤满看客,座无虚席。这人山人海的景象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场比赛的盛大,也预示着这场比赛将会是无比的精彩。

比赛开始前,选手们都穿着经典的牛仔服装——戴着牛仔帽,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脚蹬长马靴,纷纷在驯马场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一次次将腰间的皮带稳稳扎紧,屏气凝神,在一旁严阵以待。他们上场要做的事情说出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十分困难,那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在马背上待尽可能长的时间,直到比赛结束的钟声敲响。他们的“对手”则是一匹匹从大草原中选出的野马,性情刚烈,不服管教,要驯服它们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技术。面对这个巨大的挑战,许多经验不足的牛仔都会在刚刚翻上马背之时便被马儿掀翻在地;也有一些牛仔本着“重在参与”的信念,选择在马背上做出一些滑稽好笑的动作来逗得观众们捧腹大笑,即便人仰马翻,跌落在地也毫不在意,爬起来俏皮地一鞠躬便退下场去。当然,选手之中也会潜伏着一些真正驯马高手。比赛钟声敲响,人们的眼光便跟随着他们的英姿,看他们利落地翻身上马,紧握缰绳,看他们在马背上全神贯注的状态,以致全身的健壮肌肉都紧紧绷着,在骏马的狂野移动上下起伏间不断更换着防守姿势,以此保持重心,直到比赛结束。这样的实力选手往往能得到人们的满堂喝彩,赢得至上的荣誉。比赛进行期间,人们看到的一幕幕可能是滑稽可笑的,也可以是紧张刺激的,让人们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一般,实在是刺激过瘾。但是,选手们的对手终究是凶悍的烈马,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就如同西班牙的奔牛节一般,惊险刺激之余,总会有不幸运的选手因此而受伤,甚至有可能会就此丢了性命。然而,也正因为这份危险性,使得这场人与动物间的较量更具看点,彰显了高乔牛仔们无畏的精神与智慧。

在乌拉圭历史上,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克里奥尔周正是现代乌拉圭人对历史的传承,是他们对自身民族本质身份的找寻,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就像一场场传统、历史与现实的相遇,让如今的乌拉圭从民族艺术和传统中回顾这条从农业文明发展而来的历史道路,提醒他们不可忘却这深刻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