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托歌舞
在乌拉圭前几次的独立战争中,一种载歌载舞的音乐形式出现在了乌拉圭人民之间。它的发展历程并非十分清楚,它在民间发展的时期如今亦是众说纷纭。这种音乐形式便是与梅地卡纳和佩里孔同根同源的谢利托歌舞。
谢利托歌舞活跃在殖民统治时期,既活跃在烽烟战火的前线,也出现在舞厅、剧院以及大街小巷之间,完美地融入当地的音乐表达中,其编舞、歌词、编曲也各有特色。谢利托歌舞表演通常有4人,两对舞伴前后排列,形成一个小四边形。吉他手唱歌时,他们便起舞,其舞步时而缓慢流畅,时而又显现出一丝轻快活泼的特征。等到第二小节唱完,他们便手牵手成围栏状,在跳舞的地方旋转绕圈。过后,手牵手成链条状继续舞蹈。整个过程中,这几个步骤交替进行。歌词通常是四行诗,每句八个音节,两两间完全押韵或押近似韵。音乐则由两个部分组成,每部分有四句词,与其歌词的形式相契合。在音乐方面,谢利托其实还糅合了从欧洲传播过来的小步舞曲风格。在1820年前后,小步舞曲从欧洲传到了拉普拉塔河一带,被融入当地克里奥尔人的民歌之中。而它和谢利托歌舞融合也成了欧洲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的表现之一。
无论是在乌拉圭,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热爱这种歌舞的人们都知道一首名叫《美丽的谢利托》的曲子,在1882年由墨西哥作曲家基力诺·门多萨·依科尔德斯创作并发行。这首歌的风格偏向民歌风格,朗朗上口,很快就风靡开来,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然而谢利托歌舞对于乌拉圭人民而言其实还有着十分特别的历史意义。在乌拉圭人看来,谢利托歌舞就像是祖国大地上驶过的隆隆战车,在殖民统治的黑暗中为他们带来自由独立的曙光。由此可见,谢利托歌舞对当时的人民而言,其精神意义可谓非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谢利托歌舞在圣马丁将军领导的解放战争时期是军队中传达口头命令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个说法,谢利托歌舞有了“战时音乐”的名称。19世纪中叶,谢利托舞曲很快便在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以及智利等南美国家中流传开来。而在乌拉圭流行之时正值“东岸革命”时期,因而谢利托歌舞也被认为是爱国歌舞之一。著名的高乔文学作家巴托洛梅·伊达尔戈也是“谢利托”的忠实粉丝,在他的作品中这种歌舞有着很高的出现率。
充满爱国情怀的谢利托歌舞在1813—1830年这段时期传遍了乌拉圭的大街小巷,在自由独立夺得完全胜利后,它又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人民手中针砭时事的武器。乌拉圭作家、艺术批评家雨果·加尔西亚·罗福莱斯曾这样评价当时的谢利托歌舞:“谢利托歌舞是真正为解放运动发声的艺术。在伊达尔戈的作品当中,已显现出后来高乔文学所呈现的成熟的社会批评。”[2]
如今,乌拉圭的一些民间歌舞团体对传统的谢利托舞蹈进行重新编舞,歌手们也尝试着为谢利托舞注入新的血液,使得这项艺术逐渐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更好地融入现代乌拉圭民族艺术的发展当中,以此纪念当年民族解放的壮举,庆祝家园的重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