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

探戈

探戈无畏错步,不像人生。它简单,所以迷人。

——电影《闻香识女人》

许多人对于探戈的了解,都始于经典电影《闻香识女人》。当身着西装的法兰克优雅地从位子站起,牵起唐娜的手走入舞池时,好戏便开始了。唐娜的青涩拘谨配上法兰克的风度翩翩,摩擦碰撞间产生出的火花和氤氲的暧昧气氛始终勾着人们的心弦,每一个舞步都拥有令人心神激荡的超凡能力。随着乐曲《一步之遥》开始,小提琴高调而华丽的音色缓缓流出,两人的舞步也跟随着蜻蜓点水般的节奏而慢慢展开。此时唐娜的舞步羞涩而拘谨,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令人不禁屏住呼吸。忽而曲风一转,低沉有力的钢琴低音稳稳托住了小提琴音,加入手风琴的大气,前段的柔美霎时变得热烈,二人的舞步配合得也越发默契。前进后退间,不由得显出了女孩几分意气风发,还有那位绅士的游刃有余。欢快与激情过后,钢琴又用几个简单的音符让乐曲回到最初,轻轻一收,完美结束。绅士与少女的舞步配上这刚柔并济的舞曲,让人看得酣畅淋漓却又意犹未尽,旋律久久盘旋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片段不长,却足以让看客见识到探戈这门艺术的魅力,勾起人们的兴趣,让人陷入翩翩舞步的美好遐想之中。

当人们对探戈有更深入一点的了解,或许会将那丰富多彩、情感细腻的探戈与著名的“探戈之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联想起来,向往着“南美洲巴黎”的浪漫风情。但是却很少人知道在探戈的世界舞台上,还有一片被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巨大光环所遮掩的探戈热土,那便是坐落在拉普拉塔河对岸的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探戈发源于拉普拉塔河流域蒙得维的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两市郊区。在殖民统治时期,非洲音乐坎东韦、拉美音乐米隆加以及西班牙殖民者的欧洲音乐文化等许多元素都汇聚到了拉普拉塔河沿岸地区,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发酵使得“混血儿”——探戈出生在了当时贫穷、苦闷的无产阶级之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绎和变化,探戈现在已经成为广受人民所喜爱的舞蹈艺术,闻名世界。2009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两座城市市政府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并成功将探戈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以后这项艺术成了世界共有的财富。

探戈艺术根源于殖民统治时期的无产阶级,因此常常表现的主题也都来源于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以表达对现实不公的反抗,讲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可演绎爱情的历程、诉说心中的忧伤。人们在舞蹈中发泄自己的情感,也使得探戈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加张扬,往往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及情感上的猛烈冲击。

街头围观的人们

啧啧称羡,起哄喝彩

因为两个男人随着莫罗查的节拍

敏捷地在跳探戈舞步

——埃瓦里斯托·卡列格《异端的弥撒》

从上面的一首小诗可以看出,其实在19世纪末,在探戈刚兴起时,其形式并不如同现在这般,男女舞伴搭配在舞池中,充满着艺术的高贵气息。相反,活动地点反而常在城市郊区,甚至是妓院中,或是男人和男人直接在街头搂抱,跳起探戈,舞蹈动作中还带着强烈的同性挑逗意味。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探戈被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为上流社会所不齿,就连中产阶级家庭也会对这类活动嗤之以鼻。后来探戈被传入巴黎,使得欧洲人感受到了这项新艺术的魅力,成为上流社会风靡一时的社交活动。当它从欧洲再次回到南美故土时,才逐渐褪去卑微的标签,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

一个世纪以来,两国人民对于探戈到底发源于哪里这一问题始终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探戈最先出现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有人认为探戈最初出现在蒙得维的亚,直至现在也未得出确切的结论。但在探戈的发展历史上,乌拉圭和阿根廷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自探戈出现以来,大量的乌拉圭作曲家曾为探戈音乐的发展做出过里程碑式的贡献,譬如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探戈舞曲《化妆舞会》(西班牙语名:La Cumparsita,也译作《假面游行》),便是由当时只有18岁的乌拉圭人赫拉多·马托斯·罗德里格斯于1919年写成。这首由一名蒙得维的亚建筑系学生谱写的舞曲在1924年被传到了巴黎,在遥远的欧洲一炮而红,继而在世界各地的探戈舞池流传开来,并成为探戈舞曲的代名词,被无数影视作品引用作为插曲。2017年,蒙得维的亚市举行了这部作品诞生的100周年庆典,蒙得维的亚市市长丹尼尔·马丁还亲自为舞曲的艺术雕像揭幕,以此纪念这首全球最有名的乌拉圭探戈作品。

在蒙得维的亚市的文化中心阿布达西亚集市内,有一家名为“年轻探戈”的舞蹈协会,自成立以来,这里聚集了无数热爱探戈的舞者们,无论男女老少,热爱探戈的他们总会在百忙中抽出一个夜晚,精心挑选出一双心爱的舞鞋,穿上利落而不失性感的舞服,与舞伴一同迈入舞池当中,跟随着节奏分明的音乐跳起那充满技巧性的舞步,或干练,或深情,尽情享受夜色中酣畅淋漓的激情。协会还创立了一个探戈国际音乐节,节日的名称仿佛也沾染上了舞者们对探戈的热爱——“探戈万岁”。这门已经融入拉普拉塔河两岸人民血液中的艺术,也会在这份热爱与热情之中继续发展下去,凭其无尽的魅力走进更多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