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隆加歌舞
拉普拉塔河的沿岸孕育出了世界知名的探戈,深受各地人民欢迎。而在阿根廷和乌拉圭,人们除了跳探戈,探戈的起源之一——米隆加舞也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16世纪的阿根廷和乌拉圭就像一个各种文化的大熔炉,汇聚了来自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以及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这样多种多样的文化互相碰撞之下,很快就摩擦出了许多新的文化火花,在音乐舞蹈方面也是如此。华尔兹、波尔卡、玛祖卡、西班牙音乐、拉美当地音乐等,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流派汇聚于此,为新的民间音乐流派产生提供了无比肥沃的土壤。而米隆加歌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静静地在拉普拉塔河两岸的小村庄里诞生了。
米隆加音乐源自拉普拉塔河流域,受到一种名为“帕亚达”的当地音乐的影响,其中却也流淌着古巴哈巴涅拉[5]音乐以及波尔卡音乐[6]的血液。其节奏轻松明快,通常是快节奏的2/4拍子,但节奏一旦放缓,舞者就能从中感受到它跟探戈音乐的相似之处。只是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现代的探戈便从米隆加中脱身而出,诞生在了19世纪初的拉普拉塔河沿岸。到19世纪末,米隆加音乐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期。
米隆加舞蹈在世界舞蹈圈子中也十分有名,因为它的舞步与探戈非常相似。相较于探戈,米隆加舞蹈对身体以及腿部放松程度的控制要求更高,追求与舞伴动作上的一致与融合。因而米隆加舞蹈虽然看起来是一种很放松的舞蹈,但却在舞步中增加了速度及停顿的技术难度,也对舞者的身体控制力有更高的要求。米隆加舞蹈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元素,就是其中所包含的喜剧成分。这也许是因为米隆加的舞步曲折多变,身体在运动中忽停忽动,夸张的姿势中便由此生出了一丝喜感,让舞蹈看起来也有了幽默感。米隆加舞蹈还有一个与探戈十分相似的地方,那便是舞步间的停顿,高水平的舞者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在瞬时做到完全停止,以此配合音乐的停顿,给人一种充满力量与活力的感觉。
在“米隆加”成为这种歌舞流派的名字后,它也变成了所有米隆加舞蹈或是探戈舞场的代名词。在阿根廷和乌拉圭,人们通常在周末聚到米隆加舞场跳上四五个小时的舞。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可以跳探戈,也可以跳米隆加,并不受任何限制。由于米隆加诞生于郊区较为贫穷的乡村地区,所以其用于演奏的乐器也都是十分常见的,如吉他、长笛、小提琴、钢琴、竖琴等。不管是在米隆加舞场,还是在街头上,只要人们迸发出了表演的欲望,便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尽情起舞。这样的场合对于舞蹈新手们也是非常友好的,他们可以在其中学习跳舞,也可以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不需经过专业学习,只要能跟随着街头的音乐,随节奏律动,也能收获一片鼓励的掌声。
【注释】
[1]这里的“佩里孔”指的是舞蹈指挥而非佩里孔歌舞。
[2]https://uruguayeduca.anep.edu.uy/sites/default/files/2017-08/Cielito-1.pdf。
[3]卡洛斯·贝加(Carlos Vega,1898—1966),阿根廷音乐家、作曲家、诗人,被誉为“阿根廷音乐学之父”。
[4]何塞·波德斯塔(José Podesta),乌拉圭演员兼剧作家,出生于1886年,曾把阿根廷作家埃杜亚尔多·古蒂埃雷斯的小说《胡安·莫雷拉》改编为哑剧,在马戏团演出,后来加上对白,成为正规戏剧。舞台上出现的这个草原高乔英雄的事迹,风靡了拉普拉塔河两岸的蒙得维的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使高乔戏剧成为乌拉圭和阿根廷民族戏剧的第一股浪潮。
[5]哈巴涅拉舞曲(Habanera)原是非洲的黑人舞曲,后来传入古巴,又由古巴传到西班牙。这是一种中等速度的二拍子舞曲,旋律常常包含附点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富有弹性。
[6]波尔卡是一种捷克民间舞蹈。英文名为polka,舞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3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