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片段赏析
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自从发现美洲大陆至今,这个地区的一切先是被转化为欧洲资本,而后又转化为美国资本,并在遥远的权力中心积累……血液就这样通过所有这些渠道流走了,今日的发达国家过去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不发达国家也就因此变得更不发达。(1)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从1971年出版以来,再版84次,被译为3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销量突破100万册,可以说是了解拉美历史、政治情况甚至民族思想的经典之作。不同于一般的政史类书籍,本书以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方式,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讲述了新旧殖民主义对拉丁美洲的剥削掠夺历史。“每个小章节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故事,彼此却又有密切的关联。这种松散的叙事结构,即便读者从书中任何一页开始阅读,也能迅速进入拉丁美洲绵密、永无止境的悲惨时空。”[6]在批判殖民压迫的同时,加莱亚诺的笔锋也直指拉美当局政府,揭露他们不过是欧美国家的傀儡,不为人民发声,所以乌拉圭、阿根廷及智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把这本书列为禁书。
本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地球的丰饶造成了人类的贫困”,讲述了西方旧殖民主义凭借其坚船利炮,对拉丁美洲的金银矿产及各种农作物的掠夺。拉丁美洲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加莱亚诺所说,其血管中所流淌的是黄金白银、蔗糖可可、咖啡橡胶、铜铁石油,加之充足的劳动力,引来了西方欧美国家的垂涎,结果却是造成了百年的贫穷。第二个部分题为“发展是罹难者多于行者的航程”,揭露了新殖民主义通过所谓的自由贸易、资本技术扼杀了拉丁美洲民族工业的发展。英美两国把现代文明的体系带到拉丁美洲,并通过投资技术、国际组织,甚至经济援助,使拉丁美洲处于完全的劣势,遭遇粗暴和不文明的对待,并且要承担长期“输血”的后果,在全球资本主义的体系下,被注定低下和被动地位,使得这片大陆的发展步履维艰。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机器教导,谁反对它,谁就是国家的敌人。谁检举不公,谁就犯下叛国罪。(65)
独裁是无耻言行的惯例:一台让你变聋变哑的机器,不能听,无力说,看不见所有被禁止观看的东西。(132)
每三十个乌拉圭人里就有一个负责监视、追杀、迫害其他人。除了牢房和警察局,再无其他工作……为什么血腥罪案簿里没列出毒化灵魂的谋杀罪?(162)
香料在市场上组成另一个世界。它们微小,却充满力量,所有肉类——牛肉,鱼肉,猪肉,羊肉——碰上香料都令人兴奋,汁液浓郁。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香料,我们都不会生在美洲,我们的餐桌和梦也会缺少魔力。毕竟,推动哥伦布和水手辛巴达前进的正是那些香料。(346)
肚子一人吃饭是身体需求。和你吃饭,是一场弥撒,一抹笑意。(347)
1978年出版的《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曾获拉美文学大奖——美洲之家文学奖。该书写于加莱亚诺的流亡时期,是其文学风格开始进入成熟期的奠基之作。作者在阿根廷、厄瓜多尔等不同的拉美国家流亡,也在不同的国家被当局列入黑名单,这颗“拉丁美洲的良心”并不受拉丁美洲统治阶级的欢迎。杂糅着新闻、回忆录、短记等多种题材,加莱亚诺以一颗破碎的心,一本和自己记忆的对话,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多灾多难土地上的暴力、暗杀、背叛及彷徨,记录着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史。但是这些死亡和黑暗,却没有抹杀作者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也没有减少他对自己祖国和拉丁美洲的热爱,在这些残忍残酷的记载中间,也夹杂着一些关于爱情、美味、希望,以及拉美的美好记忆。书中也记录了作者两次濒临死亡的经历,在“我的第一次死亡”中,加莱亚诺讲述了刚满19岁的自己吞下了足够杀死一匹马的安眠药,这次的自杀经历使得作家把以后剩下的每一天都当作是附赠的礼物,而他也决定用母性加莱亚诺来署名,以此来象征另一个自我的重生。根据“我的第二次的死亡”的回忆,由于被加拉加斯热带蚊虫的叮咬,一个月内得了两次疟疾,医生往加莱亚诺的血管里打了剂量足以治一匹马的奎宁救了他。离开医院的时候,医生给了他一张复活证书。也许,透过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磨难,作者真正要告诉读者的是“爱是真正美好的事物,信仰正义是真正美好的事物,自由是真正美好的事物,希望是真正美好的事物,写作是真正美好的事物。他知晓并让我们知晓:真正美好的事物是存在的,是值得希望和争取的”。[7]
《火的记忆》
1562年
火弄错了
修士迭戈·德·兰达把玛雅人的书一本本地扔进火堆里。
印第安人双脚被倒挂着,被打得皮开肉绽后,又被滚烫的蜡油淋了一遍,与此同时,火焰越来越高,书籍烧得噼里啪啦,像在呻吟。
这个夜,8个世纪的玛雅文献变成了灰烬。(152)
1672年
白人的货物
现在,公司更名为皇家非洲公司。英国国王拥有最多的股份,他鼓励在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因为价格是非洲时的六倍。
大鲨鱼们一直跟随在船队的后面到达海岛,等待着从船上扔下来的尸体……(280)
《火的记忆》[8]是加莱亚诺试图记录拉丁美洲漫长历史的三部曲,正如加莱亚诺本人所说,它不是一部文集,也不清楚是不是小说、杂文、史诗、记录文献抑或编年史,它的体裁难以界定。它更像是一本“马赛克式的书”,作为记者的加莱亚诺,以其严谨的新闻人精神,每一个所使用的片段都注明了时间、地点,而每一篇文章后的编号,都可以在参考附录中找到文献信息。参考书目的种类也涵盖口述文学、书信、官方记录,还有19世纪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未出版书稿等,所有这些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重新排列,呈现一部风格独特的历史。亦有人将其定义为加莱亚诺特有的“魔幻新闻主义”。
“女人和男人梦见造物主正在梦着他们”,三部曲的一起头,所讲述的是在拉丁美洲流传或失传的关于世界起源、人类、大自然的传说和哲学,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后从标志性的1492年开始,加莱亚诺尝试恢复被殖民者侵占和美化的历史,拯救整个美洲被绑架的记忆,如其在序言中所说,他要同这片被人轻视的、深情的土地对话,分享她的秘密,询问她诞生于何种多样的土壤,询问她源自什么样的性行为和强暴。书中记录了殖民者对原始文明的践踏和摧毁,也看到加莱亚诺想要尝试恢复重现的一个美好的、温柔的民族。而欧洲帝国美其名曰的文明的胜利,实则是一个大陆的痛苦和毁灭,是一种残忍的近乎难以启齿的野蛮。
拉丁美洲,她为西班牙、葡萄牙宗主国贡献了无数的黄金白银,满足了帝国的扩张欲望,成就了帝国的荣耀,甚至给全世界贡献了土豆、咖啡和辣椒,然而这一切给她自己带来的,却是衰败和灭亡。
《镜子》
第一次被驱逐的经历
正史上说,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阿是第一个站在巴拿马的一个山头上看到两个大洋的人。原先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瞎子吗?
谁最先给玉米、土豆、番茄、巧克力以及美洲大陆的山山水水起了名字的?埃尔南·科尔特斯还是费朗西斯科·皮萨罗?原先住在那里的人,都是哑巴吗?(120)
伊拉克战争缘起改正错误的需要:地理学错误地把西方的石油放在了东方的黄沙地下,但没有哪场战争敢于老老实实承认:
“我杀人是为了抢东西。”(328)
《镜子》[9]延续了加莱亚诺特有的后现代风格,没有主线,短小的故事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他仍然在写被人遗忘的历史,仍然发出最少却最真实的声音,只是这一次,他的拯救记忆对象不再局限在拉丁美洲,而是扩展到全世界。600多个小短篇,讲述了从人类诞生到20世纪初的整个世界历史。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个疯狂的冒险,突破所有边界,所有时间和空间的边界,从你看不见的人们的角度去重新发现人类历史,去重新发现那道人世间的彩虹,那道被种族主义、男性主义、军国主义、精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主义肢解的人类的彩虹”。
值得一提的是,加莱亚诺23岁访问中国并采访末代皇帝溥仪的经历也记录在《镜子》一书中,“一件蓝色制服,纽扣直扣到脖子,破旧的衬衫袖口从制服袖子中探出头来。他在北京植物园修剪树木花草,以此为生。”
《时日之子》
2月26日
我的非洲
19世纪末,欧洲殖民列强在柏林开会商议瓜分非洲。
对殖民战利品——雨林、河流、山林、土地和地下矿藏的争夺激烈而又持久,甚至于新国界都已划定。
……
没有任何一个非洲人出现在那次峰会上,哪怕只是点缀。(42)
6月2日
印第安人是人
1537年,教宗保禄三世颁布教谕《伟大的天主》。
……
为了捍卫新世界的土著人,教谕规定他们是真正的人,作为真正的人,他们能够自由合法地使用、拥有和享受他们的自由和财产支配,而不应该受到奴役。
在美洲,没有人知道这个教谕。(113)
9月20日
女冠军们
……
自1955年到1970年,德国妇女被禁止踢足球。
德国足球协会曾阐明原因:
——“在球类竞技中,女性的优雅丧失,身体和灵魂均受到伤害。身体的展示有辱贞洁。”(191)
11月2日
亡灵节
在墨西哥,每年的今夜,活人邀请死人们,死人们畅吃畅饮,手舞足蹈,闲聊邻里间的笑话和新鲜事直到天明。
但是夜晚结束时,当钟声和第一道晨曦送别他们时,一些死人变成活人,藏匿在茂密树枝间和教堂墓地里。于是人们轰走他们,你干干脆脆地走吧,让我们安静吧,明年之前我们不想看见你了。(223)
《时日之子》[10]是加莱亚诺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写成于2011年末,以366天年历体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人类历史上大事、小事和不为人知的事。加莱亚诺仍然为少数派发声,非洲人、印第安人、吉普赛人、女人等在历史的某段时期或现在仍旧处于社会底层的“无声”群体,在他的间接讽刺或直白叙述中,现实的残忍和真实也凝聚在精练的文字中,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书中也不乏幽默的小故事,如基督传教士们入侵斯堪的纳维亚,以地狱的永火威胁维京人放弃异端改信基督教,维京人却非常开心可以永远被火烤因为他们正冷得发抖。也有浪漫的小散文,比如南半球炎热的夏天,公蟋蟀用不会飞翔但会唱歌的翅膀来呼唤母蟋蟀。
加莱亚诺曾说,“写作是危险的”,但是他却用一生去做一个“追逐词语的猎手”,也是“为此而生”。他相信写作,认为这会成为他死后和别人的相处方式,“这样所有我爱过的人和事不会随我死去”。
【注释】
[1]马立明:《加莱亚诺的“南方视角”西方中心主义的告别》,《深圳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2]栾翔:《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获南共市首个“荣誉公民”称号》,新华网,2008年7月5日。
[3]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汪天艾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356页。
[4]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汪天艾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357页。
[5]马立明:《加莱亚诺的“南方视角”西方中心主义的告别》,《深圳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6]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王玫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7]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汪天艾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371页。
[8]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火的记忆》,路燕萍译,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
[9]爱德华多·加莱亚诺:《镜子》,张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参见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时日之子》,路燕萍译,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