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金银花:张生

4 金银花:张生

在浙江躲了多年,不温不火清清淡淡地泡在江南的细软温和里滋滋润润。几页书一壶酒三两残局,闲时在顶楼的平台上围出一块,挑上泥,撒些花花草草,于是,满心满眼绿得让人心醉。

清明出游,几日未归,再推开门,冬季里虽有阳光,那些绿还是稀稀疏疏长势潦草,唯独靠着墙角的一块,密密匝匝居然开了细细碎碎的花,白得晃眼。一些蕊,努力向外伸展着,似是追着阳光跑。泥是楼下花圃里挖来的,想是落了去年秋天的草籽,于是也不在意。不想,几天之后那些蕊愈发长了,一蒂二花,一花双蕊,成双成对,缠绵得很恩爱。花色也由纯白转为金黄,白时如银,黄时若金。

我懂了,这是金银花。

与其说金银二字是形容其花色,不如说那是为了喻其缠绵和贞洁。金火热,银冷清,岂不正像是一脚火炉一脚冰窖那样两重天的爱情?那些拍马而过的青春里,谁不想遭遇一场爱情,风里来雨里去地过些简单明媚的日子。或剪烛西窗说些夜话,或共锄垄上闻些稻香,四方小院里的妻贤子孝,挑水浇园的悠淡时光,可以鸡犬相闻,也可以琴箫诗棋,那样彼此不舍的纠缠,就可以明快单纯地把日子过到天荒地老。

按捺住除之后快的心,把花铲丢回角落里——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良药呢,对于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热火毒症均效果显著。呆望着那些“百花杀后我花开”的不速之客,似乎是捡到了宝。

想必柳毅是捡到了宝。

家里的习惯,只要有人就开着电视。那天忙里偷闲瞟了一眼,评剧《张生煮海》,老段子,早烂熟于心了,于是坐下看。某人说,越剧《龙女牧羊》和这个《张生煮海》是两个版本的同一个故事。本还不信,一查资料,还真是。最原始的版本叫《柳毅传》,是著名的唐人传奇小说,曾经风靡一时,洛阳纸贵。

从古至今,人们都习惯跟强大的对手过不去。孙猴子闹天宫,有人为了救母弄把斧子劈山,还有人对着长城声嘶力竭活生生把个伟大的历史文物哭倒了一段;哪吒闹海,张生煮海,嫦娥甚至住到了月亮里。似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方能显得坚韧不屈英雄气概。

不过至少看着提气,一篇读罢也会力拔山兮气盖世,浑身是胆雄赳赳。

柳毅一个穷困潦倒的落第书生,偏偏要爱上龙王的女儿。白蛇当年不就是爱上了许仙吗?白发魔女一个山贼也非卓一航不嫁,甚至傅红雪这个浪子也要迷恋江湖第一美人。英雄可以不问出处,爱情不行,中国传统思想层面上,爱是讲门当户对的,于是那些爱,总是注定要有大波折大跌宕,才显得大热烈大悲壮。

情节可以忽略了,反正就往皆大欢喜、九死一生、感天动地、终成眷属上联想准没错。李潮威的《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也是中国传奇小说的开山之作,开创了神仙被贬、落入凡间、与人相遇、感地动天的催泪爱情套路,后世传奇小说的情节里大多有着柳毅的影子。所以一直以为,只看《柳毅传》,后来的所有传奇小说都可以不看了。

再后来,听过一出名叫《张生煮海》的剧,咿咿呀呀地唱着一个书生爱上龙女的俗套故事,翻了书一查,果然是《柳毅传》的升级版,李好古江郎才尽,活生生剽窃了李潮威的创意:儒生张羽夜宿石佛寺,对月抚琴,引得龙女琼莲心生爱慕,约定中秋再见。龙王得知横加阻挠,张羽遂用银锅煮海,大海翻腾,龙王不得已将张羽召至龙宫,与琼莲婚配。

都是花好月圆的结局啊,像开不败的花,一朵朵夺人魂魄的缤纷着喜庆着,历尽磨难,终得圆满,实在是妙不可言。

那些爱情,合着就是些耐寒的植物,熬过了冬残,迎来了盛开的夏。

如果植物有性别之分,我想金银花一定是雌雄合体的。金银花又叫忍冬,别看它弱不禁风的细小,却耐得住寒,越是冷,越是长得生机蓬勃,碧绿欲滴。

像一些爱情,越是曲折,当事人越是兴致勃勃,观众们也越是屏住呼吸,看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

金银花:又名忍冬。多年生半常绿缠绕藤本植物。三月开花,初为白色,后转黄色,故名金银花。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似鸳鸯相伴,固有鸳鸯藤之称。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花枝缠绕,像无法割舍不肯分离的情人。

代表着坚贞和誓死不离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