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白牡丹:黄生

9 白牡丹:黄生

游崂山,一路向太清宫走,路过八仙墩,读宋绩臣的留诗:“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听导游振振有词,宋太祖手栽的树龄达一千多年的银杏树还是枝繁叶茂,然后脚步自然就停在了那两棵耐冬前。

耐冬又名山茶,性爱冷酷,常是隆冬时节迎风绽放,故名“耐冬”。太清宫门前这两棵,右边那株名“绛雪”,据说花期一到,硕大茂盛的花朵从树冠一直开到地面,好像下了一层红色的雪。想想就美。这棵树胸径60厘米,足足七八米高,已经挺立了600余年。

那些坚硬的生长实在令人汗颜。

当导游嘴里吐出“绛雪”两个字时,心中略略一慌,把眼光从那棵山茶上移开,左右巡视:既然绛雪在此,那么,那株白牡丹又在哪里?

牡丹,听名字就像足了一首宫体诗,华贵雍容,典雅婀娜得像一位贵妇人。

有诗说:“谷雨三朝香气摇,光华尤觉满云霄。雪霜历尽精魂在,一夜春风吐二乔。”显然是把花当作了人。

那些从沿河的小巷里安安静静扭着腰身出来的华丽妇人,牡丹般的仪态该是明清女子吧,脸上略略施着脂粉,那种旧时的粉红像晕开的羞怯,在午时的雨后,一些枝枝蔓蔓的绿,正从头顶的屋檐上缓缓爬过,连阳光也带着慵懒的草色了。那些女子在风里走,步步生莲,把人间烟火荡了个干净。

她们是要去太清宫吗?许一个白头到老的愿。一步一拜,裙裾上折着一束半开的牡丹,若凌波仙子。

牡丹本就是花中仙子,是带着艳色的仙风道骨。要么不开,开就开个透彻,海碗大小的洁白淡粉微蓝,各色都离不了随风飘去的仙意,像爱情,和爱情里那些剪理俱乱的纠缠和厮磨。

却又独独在太清宫里找不到牡丹。恍惚之间,总是错愕地以为,那枝头绿意丛生的绛雪,说不定哪天就一病不起了。

不是咒它不得好死,实在是蒲松龄的《香玉》简直成了太清宫的招牌,也成了此处导游必备的一课。

《聊斋》里,借居太清宫的书生黄生不经意地看到一株“花时璀璨似锦”的牡丹,再定睛看时,又分明是白衣红衣两位美人。爱美之心令其春心大动,于是题诗作记。哪想到那白衣女子居然推门进来,美人白衣胜雪,自称“香玉”,说红衣女子,就叫“绛雪”。

合该又是一场悲欢离合。园中的那株白牡丹被客人相中挖走栽到别处了,黄生明白自己是爱上了一个牡丹花妖,却也不怕,愈发爱得深切了,每天怅惋不止,作哭花诗,每天到挖空了的花穴前吟诗痛哭,绛雪代妹相陪,黄生仍是苦恋香玉。此举感天动地,于是,花神准香玉以花魂来见。只是魂虽相见,然形体仍离,黄生每天独对花魂,更感空漠。于是花魂说,“郎君用白蔹屑,再稍掺些硫黄,每天到我的穴处浇洒一次,明年今日我将复活。”

黄生依言而行,果然第二年,“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折,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儿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已下,则香玉也。笑曰:‘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黄生亦笑,“他日我可寄魂于此,便在你身侧不离”;香玉笑答:“郎君可不要食言哦。”

那一刻,该是所有关于爱情描写里最动情的一节了,本以为该是最高潮时的一声铃响,电影大团圆的结局已经足够好了。

后来黄生病重,自知大限即到却不悲反笑:“这不是我的死期,而是我的生期,可以与香玉魂归一处,有什么可伤心的呢?”又吩咐身边的道士说:“他日若见牡丹花下有红芽新吐,一开五叶,那便是我了。”言毕即逝。

第二年,牡丹花下果有花芽生出,叶子恰好就是5个,这五叶花长得极慢,随牡丹荣而荣,谢而凋,缠绕而生,不离不弃。那老道士后来死了,他的弟子们见这不开花只长叶的五叶花碍事,就将它砍掉了。

这姓黄的书生远比许仙之流可爱得多,许仙见蛇就跑,而黄生明知是妖也爱个结实,“花以鬼从,人以魂寄”。生不同期死同期,生即相随死亦从,这才不枉牡丹一死谢知音。

《聊斋》说五叶花新亡,那正怒放的牡丹也一夜凋零,自将枯萎,随后那名叫绛雪的耐冬树也死了。

可眼前明明是那叫绛雪的耐冬树还青绿可人,稳稳地占据着花期。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黄生香玉则为情死生轮回,生死不离,痴情如此。是蒲松龄的故事造就了太清宫,还是太清宫催生了《香玉》的故事,已经没有追究的必要了。眼前的绛雪还在,那株叫香玉的牡丹呢?花开花落,谁与卿待?

也许,为了爱一场,所有的好光阴,都可以“与卿待”,能爱,敢爱,这世界,就足够好。

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上古原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以后始称木芍药为牡丹。唐开元中,牡丹盛于长安,至于宋以洛阳第一,在蜀以天彭为第一。他花皆以本名,唯有牡丹独言花,故有花王之称。

寓意圆满、浓情、富贵、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