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冯小青
喜欢一件事物,通常会先从名字开始。比如当归,长得奇丑无比,分明就是一团被刨出来的老树根,但只凭那名字,一读出来,就唇齿留香,让人心神荡漾。
那是些被岁月侵蚀太久的匆匆行色,妇人们不嫌老,只嫌音信皆无,于是每每站在村口,望来路,喊一声:夫君,当归啊……
好名字总是让人有赞美的冲动。当归是一例,迷迭香又是一例。
那名字听上去就痴迷恍惚,像酒里的女儿红,来不及喝,刚一听名字就醉了。
这名字很有欧洲范儿,据说也是引自欧洲。《圣经》中说,迷迭香的花本来是白色的,圣母玛利亚带着刚出生的耶稣逃往埃及的途中,曾靠在一棵迷迭香树上休息,随手将她的裙袍挂在树上,从此以后,迷迭香花就转为圣母钟爱的蓝色了。在欧洲,迷迭香被广植于教堂四周,教徒将它视为神圣的供品,因此,迷迭香又被称为“圣母玛利亚的玫瑰”。
想想就有种温厚的暖,这暖持久,似乎足够抵得住世态炎凉。只是,谁又只靠一束花就求得了救赎?这世界上,骗人的东西很多,而真正能值得我们信托的又实在太少。就因为这样,那些细弱得连风都不忍用力吹一下的花才死死团抱在一处,彼此依靠着,取暖,生香,结籽,落地,生根。像些穷门小户人家的女儿,深闺里藏着,即便是开窗,也只半露着脸,娇小羞怯,紧紧地推着窗扇,生怕撑窗的竹竿落下去伤到人。
她们绣花,读书,偶尔纺织,洗染,然后裁些衣衫来穿。午后会出去院子里,浇水,锄草,让那些花更壮一些,再娇喘连连地回到楼上清洗、打扮,盼那些吟诗的公子,从半开的窗下路过。
真的是花如美人人如花啊。这些个春夏秋冬,哪个季节里都应该花团锦簇才好,不然,这世界太冷清。
迷迭香的弱小也就如娇女,纤细,没有一丝的危险,甚至是楚楚可怜弱不禁风的,越是这样,越惹人疼。多少人给它搭了棚,遮阳挡雨,就为了这小小的娇气十足的花能久一些,香一些,生怕招了虫淋了雨受了风,一丝丝的损伤都比花还疼。
可这迷迭香,怎么就天生病态呢,病了,还平添些美,让人心头一紧,眼中一酸。
你一定说我是想到黛玉了。错,是小青,冯小青。
《红楼梦》中的黛玉是以冯小青为原型的。这消息多少让我有些吃惊。毕竟明清之后,以黛玉为原型的哀怨悲女形象简直太多了,而这哀秋的始祖居然也有原型。
读潘光旦先生的《冯小青》,始信其真:“冯小青,名玄玄,字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讳同姓,仅以字称。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与《西厢记》《牡丹亭》为伍,凄怨成疾,抑郁而殒,生前焚烧诗稿。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黛玉形象实以小青为原型。著有《青词》。”
形美,才盛,怜花爱草又喜诗善画,更加上身世凄怨,不正是迷迭香吗?
小青是常要推窗看看这花花世界的,“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世上识文断字的公子多,懂她小青的却少,嫁为人妇,却只是做妾,还要受婆婆的气,不得不搬来西湖孤山上来住。
孤山上曾是住着梅妻鹤子的林逋的,只是山还在,梅还在,放鹤的人已经驾鹤西去了。当初那个书生与自己诗筝唱和的故事早成往事,现在的丈夫只是个被正室欺压得连头都不敢抬的懦夫。一琴一诗一病身,山间的花开了落,落了开,是不是又该掸帚打扫了?
没有镜子,自己该是病得很难看吧。她求丈夫找来画师给自己画像。没数日,画成。小青让人将画像裱好挂在床边,在画像边题诗: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墨迹未干,香消玉殒。
丈夫冯通在此诗之后又补上“我负卿!我负卿!”六个字,连同小青的诗稿一同带回家中,只是诗稿和画像被原配崔氏发现,不容分说丢到炉火里。冯通扑上去抢时,只剩一些零散的诗页。结为《焚余集》以纪。
冯通并没有走忘恩负义的老套路,他只是惧内。如此说来,只是文弱,还算不上坏,倒是小青让人更高看一眼,《焚余集》里有一首诗:
嵇首慈航大士前,不生西土不望天。
愿祈一滴杨枝水,遍洒人间并蒂莲。
诗中丝毫没有对自己的怜艾,只是求观音菩萨广施甘露,成就天下有情人。据说小青墓在西湖孤山的玛瑙坡旁,墓碑上简单几个字:“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很多大诗人都来过坟前题词留句,无非怜其才,而伤其命薄吧。
西湖去过了,孤山不孤,也走了几回,倒是那玛瑙坡畔的小青墓总是被林逋的名头遮得暗淡。也许下次到西湖,该寻一寻小青。
外面天色尚早,披了衣服,去图书馆找一本名叫《焚余集》的册子。
迷迭香:唇形科灌木,别名海洋之露。常绿灌木,株直立,叶灰绿、狭细尖状,幼枝四棱形,密被白色星状细绒毛。叶常常在枝上丛生,有茶香,味辛辣、微苦。性喜温暖气候,遇寒则凋。
意大利少女求爱时,会用迷迭香花轻叩心上人的手指,对方若是有意,即会取过花折成花环戴在少女头上,向少女表达自己对爱的忠贞不渝。
迷迭香也代表着忧伤的回忆,是钟情、友谊的象征:“你给我的承诺我不会忘记,请你永远留住对我的爱,不要忘了我。”
在意大利,迷迭香会当做追忆的象征,在葬礼上抛进死者的墓穴,以示对死者的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