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槟榔:阿房

28 槟榔:阿房

海南乡下,参加朋友的婚礼,着实吃了一惊。

没有喜烟喜糖,来人就发一枚槟榔,辣得皱眉挤眼,却倒也个个面红耳赤容光焕发,很有些喜庆颜色。奇怪这是什么风俗啊,参加个婚礼也要受一番口舌折磨。

等老人道出缘由,也便释然了:原来在海南,槟榔被视为神物,特别是婚礼,槟榔是万万少不了的。新娘大红的嫁衣立在门旁,见有客到必奉槟榔,若是老人家,便道“食了槟榔日老日福,福子荫孙”;若迎到年轻学生则说“食了槟榔勤书执笔,步步高升”;同乡的女伴来了则又换了说词:“食了槟榔聪明伶俐,绣花绣朵。”等客人齐了,吉时已到,夫妻叩拜先祖,行大婚之礼时,也必跪奉槟榔。新婚第一天早晨,新娘铜盆盛水及槟榔各一,给父母送上洗脸水,名曰“捧水”。待到7天回门,也须备槟榔一担给男家及他的亲戚,名曰“担槟榔”。

听得目瞪口呆,其貌不扬的槟榔如何得了这般优待?简直成了陪嫁的伴娘。据说槟榔在海南是待客的圣品,“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更有甚者,行医问药都要加上一些槟榔,又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

傍晚的街角,摆了棋端着茶缸子“傍闲儿”的人们更恐怖,把贝壳粉和成糊,新鲜的槟榔切了片,蘸上贝壳粉,再卷上椰叶,直接放进口里嚼个津津有味。形同咽草。粗糙的木质磨得舌尖生疼,入口涩苦,随后升腾起一股冲鼻的辛辣,嚼后脸红耳赤,头晕目眩如饮烈酒,卖槟榔的小店后墙上多是挂着“两颊红潮曾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对联,生动形象,居然是苏东坡的诗。

醉槟榔,有什么可醉呢?一方水土,隔岸两俗,人情世故如同槟榔,让人琢磨不透。

更让人称奇的是,那些土著人称呼槟榔“阿房”,常是让我幻觉到穿越到了战国时期,年轻的秦国公子嬴政冲着河对岸欢脱雀跃的姑娘喊:“阿房——阿房——”

幼时在邯郸沦为赵国的人质时,嬴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经常被打得皮开肉绽,赵国公主小月心疼这少年,常瞒着父王去牢里探视,给他擦药喂饭,日久生情。后来嬴政得以回国,两小无猜的少男少女一别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中原挥师南进,适逢瘟疫流行,军中多病,有民女进灵药,服立见效。始皇大悦,召之,答曰“此乃槟榔之力也”。一边说一边摘下项上的槟榔项链给始皇看。

邯郸之难遂现眼前。那赵国的公主项间挂的就是这串项链啊,擦药喂饭之里,那项链无数次在眼前晃,像一个不愿醒的梦。

“还记得阿政吗?”

秦始皇一句呼唤,有情人终又相逢。

当年的阿房还年少,现在的小月还是如水如烟的女子。为这女子建一座宫殿吧,取名就叫阿房。于是,渭河南岸的丘山上,石头采来了,木材伐来了,爱情也该来了。

赵国与秦国恩怨几世不同戴天,主公怎么可以娶一个仇家的女儿?秦始皇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也抵不过群臣的众议,阿房性烈如火,为成全情人,竟夜悬于阿房宫下。

一死百了。只是,爱情走了,留下这无限江山又有何用?谁说一个雄霸天下的男人没有真性情?谁不想爱江山更爱美人?只是,美人已逝,空留三尺幽魂和七尺男儿一掬泪。

一座辉煌的宫殿,还不如一个寻常渡口,有帆有风,有情有义,这一次挥手,离开了就再不回来。那些花开得很好,却凋得决然,拿得下天下,却负了你。宫里宫外,天上人间,任是一个掌管五湖四海的君王,也敌不过情之一字,从此深入烟火,付诸尘土,高楼望断,也寻不到归程。

“晱槟榔者男女皆然,行卧不离口;啖之既久,唇齿皆黑,家日食不继,惟此不可缺也。解纷者彼此送槟榔辄和好,款客者亦以此为敬。”药圣李时珍对槟榔的医疗功能概括为“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饥能使之饱”。

怪不得海南人如此宠爱槟榔,李时珍概括的这东西,岂非就是爱情?

槟榔:别名仁榔、洗瘴丹、仙瘴丹、螺果,棕榈科常绿乔木,高可20米。雌雄同株,每年两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其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采而食之,有驱虫醒脑奇效。”意为久别重逢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