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RFID技术
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一)RFID技术认知
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目的。
RFID技术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而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采用的频率不同,可分为低频系统和高频系统两大类;根据电子标签内是否装有电池为其供电,RFID技术可分为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两大类;根据电子标签内保存信息的注入方式,RFID技术可分为集成电路固化式、现场有线改写式和现场无线改写式三大类;根据读取电子标签数据的技术实现手段的不同,RFID技术可分为广播发射式、倍频式和反射调制式三大类。
与传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快速扫描、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抗污染能力强、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安全性高等特点。RFID技术的电子信息的数据内容可进行密码保护,不易被伪造或变造。
(二)RFID系统的组成设备
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Processor)三部分组成。
RFID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其中包含加密逻辑卡、串行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CPU、射频收发器及相关电路。
RFID阅读器为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定式,主要由无线收发模块、天线、控制模块及接口电路等组成。
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数据信息存储及管理、对卡进行读写控制等。
(三)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阅读器将要发送的信息,经编码后加载在某一频率的载波信号上经天线向外发送,进入阅读器工作区域的电子标签接收此脉冲信号,卡内芯片中的有关电路对此信号进行调制、解码、解密,然后对命令请求、密码、权限等进行判断(在RFID系统中,阅读器必须在可阅读的距离范围内产生一个合适的能量场以激励电子标签)。若为读命令,控制逻辑电路则从存储器中读取有关信息,经加密、编码、解密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若为修改信息的写命令,有关控制逻辑引起的内部电荷泵提升工作电压,提供擦写功能,对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中的内容进行改写,若经判断其对应的密码和权限不符,则返回出错信息。
(四)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
RFID技术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国外的应用已呈多元化趋势。根据RFID技术的不同特性,RFID技术应用可分为近距离检测、远距离检测、可读可写型标签,以及通用性方面等应用。近距离检测的应用主要是财产管理、零售业、社会安全、注册、自动生产线和生产过程管理、赝品鉴别、动物识别、物流管理等;远距离检测的应用主要是财产管理、零售业中的库存管理、社会安全方面的敏感物资管理和敏感人员管理、快速空间定位应用、缺席检测应用、仓库与运输过程管理等;可读可写型标签的应用主要是财产管理、零售业中的运输和仓库管理、社会安全方面的敏感物资控制和敏感人员控制、防伪鉴别中的钱币以及药品和食品业的完全可跟踪性;通用性方面的应用有敏感物质控制、敏感人员控制等。
RFID技术在医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医院血液管理、供应室RFID管理、母婴RFID管理、医院移动资产RFID管理、病床消毒RFID管理、传染病特殊病区RFID管理、医疗垃圾RFID管理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