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服务激励与支持政策

三、“互联网+”医疗服务激励与支持政策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必将对现有的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医疗保障等领域的传统管理体制和业务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为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机遇。由此而带来的思维模式、服务理念、管理机制、制定规范及医疗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已经和正在逐步地显现出来。目前在发展“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偏重于技术的研究应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相关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定的配合,医务人员使用积极性低,项目实际推广困难,出现“建得多、用得少”的现象,导致“互联网+”医疗项目建设成效受很大影响。建议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互联网+”医疗活动中的劳务补偿。建立人力成本与“互联网+”医疗服务量相关联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引入标准化工作量概念,综合“互联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因素,将不同服务项目的工作量形成标准化,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建议参考“互联网+”其他行业的前期推广模式。

【注释】

[1]肖斌,陆晓琳.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医联体建设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241-242.

[2]李颖,孙长学.“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6,000(003):33-35.

[3]李勇坚.以“互联网+”推进医疗体制改革[J].党政干部参考,2017(5):44-45.

[4]吴亚杰.数字化医院[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5]花建修.“互联网+”环境下的医院信息安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0):202-203.

[6]肖斌,陆晓琳.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医联体建设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241-242.

[7]马勇,张晓林,胡金伟,等.“互联网+医疗健康”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3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