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应用系统建设

四、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应用系统建设

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应用系统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医疗服务和远程健康服务等功能。

(一)远程会诊系统

远程会诊系统是参加会诊的专家通过网络对患者的医学图像和初步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其目的是给远地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帮助远地医生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参与远程会诊系统的专家和患者可以不在同一地理位置,即患者的诊断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系统可分为远程综合会诊和远程专科会诊,其中远程专科会诊包括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和远程病理诊断[10]。远程会诊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如下:

(1)预约管理模块。预约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患者的病历信息、检查信息、经过检查后相关的诊断结论、患者的治疗信息等的录入。填写预约申请单上的相关内容,选择会诊专家及会诊时间。主要实现对患者的在线预约申请、预约接收、预约审核和预约安排等功能。

(2)远程会诊管理模块。针对患者的预约单安排会诊模式,可根据会诊专家和会诊时间安排会诊室,通知患者和专家按时参加会诊。远程会诊管理模块包括远程综合会诊和远程专科会诊,远程专科会诊包括:①远程影像诊断。可支持从标准DICOM 3.0接口的影像设备或PACS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并进行存储、再现及相应的后处理操作。可建立基于DICOM 3.0协议、B/S架构、Web浏览方式的远程影像会诊系统,支持影像资料的后处理、关键图标注、保存,支持影像会诊报告的书写、发布,支持报告模板功能。支持远程影像会诊过程中多方进行医学影像(含静态和动态)的实时交互式操作。支持远程会诊专家在任意位置通过互联网安全认证后,进行远程影像会诊。②远程心电诊断。支持从数字心电图机采集心电图信息,并进行无损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再现,把基层医院的静态心电图数据传送给上级医院会诊专家。支持专家对心电图的判读、打印,支持报告的书写、发布。③远程病理诊断。采用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技术,将病理切片转换成由完整数字图像组成的虚拟数字切片。支持对虚拟数字切片进行缩放操作,支持对关键位置的标记、保存,支持病理图文报告的书写、发布。

(3)专家管理模块。患者登录系统后可以查看所需专家的基本信息,管理员可以对专家信息进行维护。

(4)会诊辅助管理模块。会诊辅助管理模块具有会诊历史记录、对会诊内容的统计查询、患者病情的追踪、发布会诊相关公告、传送相关文件、专家评价等功能。

(二)远程监护系统

远程监护系统是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实时检测人体生理参数,视频监控被监护对象的身体状况,通过数据自动采集、实时分析监护对象的健康状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向医疗中心报警以获得及时救助。远程监护系统的工作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1)生理参数收集。①生理参数的采集:信息采集可自动完成,间隔采样。采集的信息主要是人的生理参数,如人体体温、血压、心跳、脉搏等。信息的采集频率是可控的,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②生理参数的传送:采集到的生理参数可通过网络及时被传送到监护的目的地。

(2)远程监护。①生理参数输入检测:对生理参数的内容进行初步检测,如果生理参数值超出人体可能范围,这说明该生理参数是错误的,不应该录入数据库。生理参数进入数据库之前,需要进行初步检测,判断该生理参数是否有效。需要保持生理参数的时间一致性,即后到达的生理参数,其时间应该晚于先到达的时间。②生理参数评估:系统可提供相应的生理参数指标,给出相应的评估算法,结合生理参数指标对生理参数值进行评估,判断该生理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内。③警告反馈:在监控中心对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和评估后,如果生理参数出现异常,应该生成警告,告诉远端医生该生理参数不符合指标。④生理参数监护:在生理参数监护平台可以看到反映监护中患者的生理参数图像,该图像可以随着生理参数值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实时反映当前生理参数情况。⑤远程控制:监护中心可以对客户端进行控制,便于进行远程指挥。

(3)信息管理。①患者管理:对患者的信息进行管理。②设备管理:对每个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备案。③指标管理:在系统中设置了相应的生理参数指标,如果发现指标有误差,需要修正,管理员可以对这些生理参数指标进行修改。如果系统增加了生理参数的监控,管理员可以增加相应的生理参数指标数据。

(三)远程医疗服务系统

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是以远程门诊、双向转诊、远程查房为主要内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远程门诊是指患者通过网络或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约上级医院的专家,根据在网络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布的远程专家排班表选择专家;按照预约时间,患者到家庭附近的县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远程门诊室,在本地医生的陪同下,通过远程门诊系统,得到上级专家的诊治;门诊结束后,患者在当地县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专家的医嘱用药和检查,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的其他系统实现医疗服务。

远程门诊的应用使得患者不用长途跋涉到大医院就诊,客观上降低了患者医药费用和外出就医额外生活费用等支出,减轻了就医负担;也使得患者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级医院的就诊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升,使远程医疗系统的优势得以发挥,让广大患者切实享受到信息技术大发展带来的便捷、经济、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让老百姓享受到“等待在家里,看病在社区,专家在眼前”的优质医疗服务,更好地发挥远程门诊在整个远程医疗系统中的作用。

双向转诊制度是根据病情和健康的需要进行的转院诊治过程。广义的双向转诊包括上下级医院之间的纵向相互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一、二级医院的小循环互相转诊;一、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大循环相互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互转诊;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的横向互相转诊。

双向转诊在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满足患者较高医疗需求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大型医院、专科医院的技术中心作用,集中力量攻克疑难病例,从而取得患者的诊治需求与卫生服务机构能力之间的平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远程医疗的逐步完善,通过远程医疗信息传递和视频技术的应用,上级专家对县级及基层医院的患者进行远程查房得以实现。远程查房一方面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准确把握和针对性治疗,另一方面通过查房过程实现对下级医护人员的实地培训。

(四)远程健康服务系统

远程健康服务系统包括日常医疗管理模块、在线健康咨询模块及用于健康监护和健康评价的健康卫士模块,使社区患者在家中就可得到智能化的健康监护和综合化的健康管理等服务。医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普通患者提供健康监护、慢性病跟踪、在线解答、健康建议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使监看指导的信息更加快捷、方便,使健康服务具有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和综合化的特点[11]。远程健康服务的主要功能模块具体如下:

(1)常用功能。①药品管理提醒:对需要进行用药的患者进行定时提醒。②健康监测提醒:对需要监测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提醒。③信息浏览:对公告及健康知识等进行浏览。

(2)在线咨询。①咨询在线医生:患者对关于自己的健康状况或医学问题向在线医生进行咨询。②患者交流:患者与其他在线患者进行交流。③健康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日常健康记录和目前症状,给出健康建议。④查看建议:患者可查看医生所给的健康建议,同时也可以查看自身以往的健康情况。⑤问题解答:在线医生回答患者的健康咨询。

(3)健康卫士。①生理参数检测:通过传感器将监测患者的心电、血压、呼吸、脉率、血氧、心率、体温、睡眠、血流速、血管张力、血糖等生理指标上传至计算机,经过Internet将数据传输至服务器,同时应当设定相应环境参数(如温度、气压)和行为参数(例如睡眠状态下、轻度运动状态下)的各项生理指标。②健康档案记录:记录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便于对疾病的跟踪。③健康评价:根据患者的生理参数检测结果和健康档案等信息进行智能化健康评价。

(4)数据管理和系统维护。对患者和医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对患者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

(5)系统维护。对公告、健康常识等信息进行发布及维护,对后台服务器进行维护。

【注释】

[1]许婷婷,张大为.我国移动医疗发展趋势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3):323.

[2]王秋颖,李昂,董怡然.基于医疗服务链的移动医疗App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8(7):48-49.

[3]本节图片均引自:陈秀秀.数字化医院信息架构设计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杨瑶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移动医疗平台现状及展望[J].未来与发展,2020,44(02):5-11.

[5]潘莹,金帆,张红丽.关于移动医疗现状及前景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2):229.

[6]关欣,刘兰茹,朱虹,等.美国远程医疗对我国创新实践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8):565-568.

[7]翟运开.远程医疗系统协同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8):604-607.

[8]冯天亮,尚文刚.医院信息系统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9]本节图表均引自王韬.医院信息化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10]王雅洁,徐伟,杜雯雯,等.我国远程医疗核心问题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0,37(02):66-68.

[11]金美伶,万雷,宁伟东,等.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研究[J].中国市场,2020(12):6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