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节酒
南方人善茶,把喝茶美其名曰吃茶,一个“吃”字,闲情和逸趣就出来了;北方人善酒,一杯端起,“咕咕咕”一喝,再来一杯,像《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所以直截了当地叫喝酒——酒与喝连在一起,豪气、雄壮和野性之味就有了。但老家的吃节酒,把酒和吃连在一起,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一般人会按字面理解成关于酒的一种温文尔雅的喝法,实则不然。
吃节酒,是土塬流行多年的一种乡随——乡随者,风俗也,即过大年时,在始于正月初二终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段时间里,把村里上一年度(当然以阴历计算)娶进来的媳妇请到自己家里,主人以上好的饭菜招待她们一天,以示祝福。
百余来户人家的村子,一年娶进来的媳妇最多就是十来个,要是家家请,是请不过来的,因为正月十五一过,就不再请吃节酒了。因为时间的限制,请新媳妇们吃节酒就得动身早。一般是前一天先去家里轮流去请,第二天一大早再去“抢”。之所以动用“抢”这个字,是因为去迟了,往往会被另一户人家请走。小时候,我曾和母亲一起去“抢”过。母亲怕黑,不敢走夜路,我给她做伴。正月里的清晨五六点钟,天不是麻麻亮,而是黑漆漆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我和母亲拿着手电筒,早早地去敲新媳妇家的门,把她们往我家里请。临到请最后一个时,天已大亮,也恰巧碰上了“对手”——和我家同一天请吃节酒的人家。最后,我和母亲硬是把她拉到了我家的土炕上。
请来的媳妇要坐在炕上,等着主人做好饭菜。她们是不下厨也不动手的,这是规矩;一天三顿,一顿都不能少,一顿也不能多,这也是规矩。仔细想想,这样的待遇真是不低呀,多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生活。但过了正月十五,她们却要像男人一样,下地干活,出力卖劲。谁让她们嫁到这里呢?所以,请吃节酒,像是她们婚礼的一种延续,传递着一份荣耀。当然,要是谁家的媳妇没被请去吃节酒的话,则是一件丢人的事——丢的不是新媳妇的人,而是婆婆和公公的人,因为借此能看出他们一家人平素在村子里的为人,是多么不好。——顺便提一句,吃节酒带来的间接作用,是让新媳妇们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像是交朋友。命运把她们嫁给了同一个村子,往后的岁月得吃同一眼泉水,得走同一条弯曲的山路,得种同样的坡地,她们只能是好朋友啦!当她们像好朋友一样有说有笑地吃毕三餐,稍坐片刻,就回家;也有家里人来接的,来时不能两手空空,会带点小礼品,如腊月里炸的油果果,算是回谢。
一帮子新媳妇吃饭,看似与酒无关,其实有关。那天,主人家的炕桌上必定是有酒的,主人敬时,新媳妇都得喝,不喝不行,这是规矩。她们来时,婆婆会早早地嘱托她们的,因为不喝,就会坏了主人的心意。有一次,一户人家请吃节酒,其中有个媳妇,被一杯酒给喝醉了。喝醉了不好,这又是规矩。但在我看来,醉了无妨,谁说女人不能醉酒?
我小的时候,民风比现在淳朴敦厚。几乎家家请新媳妇们吃节酒,因此就难免“抢”。这些年,市场经济的大风也吹到了老家,慢慢地,不再是家家都请了。一般是亲房先请,他们也是必请的,要不落下个亲房不和的话柄来;其次,就是近一两年里打算娶媳妇的人家,算是给自己铺铺路,等自家的新媳妇娶进门也就有人请了。这像散文里的伏笔,也像一笔提前预付的小额款项,等以后支取罢了。
唉,老家的人也像城里人,变得实际起来了。
想想,十几位穿着大红棉袄或者大绿棉袄的新媳妇,坐在早就煨热的土炕上,笑意盈盈,端庄淑雅,多美的意境啊。和春节里扭秧歌、耍狮子这些动感十足的民俗风情相比,吃节酒宛如时间在春节这张宣纸上随意泼出的一张春歌图,娴静中弥散出喜庆和祝福,让整个莽莽土塬温柔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