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有腊肉
西北有高楼,陇西有腊肉。
我这样说高楼与腊肉,真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不过,由西北而及陇西,思路上也说得通。毕竟,自古以来陇西之名就有一种独特的苍凉况味。唐代诗人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也让这座小城增加了不少幽深的历史之感。好在有热气腾腾的陇西腊肉,一下子让它有弥漫着人间烟火的脉脉温情。
陇西腊肉是一道传统的甘肃菜。
不过,好多人一看腊肉,想当然地以为,一定和四川熏制的腊肉差不多。其实,陇西腊肉是一种腌肉。腌,是古老中国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烹饪技艺,但陇西人把它发挥到了神乎其神的水平:给生猪肉加上盐、花椒、小茴香、姜皮、桂皮等十余种佐料,腌泡晾晒而成,其工序有选肉、搓糖、抹盐、压桶、晾晒、收藏等六道工序。陇西的老艺人把这些工序概括成一句顺口溜:宰猪待冷搓糖盐,肉腿相间压桶间,月半之后勤翻晒,收藏之中防油霜。每年的腊月,正是腌制之时,久而久之,本为腌肉却浪得“腊肉”之名,足见时间与节序在美食命名方式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前,穷苦人家,在腊月里都会腌一点肉,等到来年吃,算是在寒酸日月里的小小改善。腌好的肉,挂在屋檐下,晒晒冬天的太阳,也在数九寒天里冻一冻,然后挂到厢房,来年慢慢吃——家里来要紧亲戚了,碰上盖房浇梁这样的喜事了,取下来,割一块,吃吃。然而现在,据说陇西腊肉走上了集团化、专业化的路子,有公司专门经营了。他们腌肉所用的窑,深七八米,把生肉整整齐齐地摆一层,然后把调料撒一层,如此反复,直到装满——想想,那是多么壮观。从小作坊发展到集团运营的陇西腊肉,已经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曾在中国与欧盟组织联合主办的“世界著名地理标记研讨会”上媲美巴拿马火腿。而且,据说陇西也被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
陇西腊肉好吃,跟原料关系甚密。
制作陇西腊肉宰杀的生猪主要来自漳县、岷县一带,尤以岷县的蕨麻猪为首选。这一带野生药材多,而且,农户饲养时保留着春季放牧、秋季圈养的传统,因而用蕨麻猪制作的腊肉其味无比鲜美。腊肉腌好了,待出售时,要蒸熟,蒸热——请注意,不是煮。而且,用的是一种除陇西之外很少见到的带锅。蒸熟的腊肉,瘦的色似红霞,肥的晶莹若玉。当然,不仅好看,吃起来也好,瘦的不涩,肥的不腻。吃陇西腊肉有两大要点:一是要趁热吃,二是要夹馍吃。趁热吃人人都懂,故不赘述;至于“夹馍吃”,和陕西的肉夹馍大相径庭。陕西的肉夹馍夹的是肉末,而陇西腊肉则是切成片状,夹在大饼里,显然,要比陕西的肉夹馍豪迈得多。
在陇西街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卖肉的店家都会先给客人割片肉,供其品尝。据说,除了热情,主要是店家想展示一下刀功。
有一年,我去兰州公干,车过陇西时即兴拐入城中吃中饭——所谓中饭,就是特意跑到有名的大胡子陇西腊肉店,买了半斤,夹馍吃,佐以一杯浓茶,吃得舒坦而爽快。
彼时,正逢春风渐暖新韭上市,若与陇西腊肉炒得一盘,也一定是款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