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平伙

吃平伙

我在韩则岭已经住了十来天了。

这是河州的一个小村子,但来头可不小,是国家民委命名的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的特色是够多的,光家家户户取材于梅兰竹菊山水花鸟的砖雕,大半天也看不完。围墙上统一的美轮美奂的穆斯林风格的装饰,拱北西侧《古兰经》珍藏馆里的丰富藏品,都独具特色,富有可观之处。

韩则岭,既是村名,也是村子里的一条山梁。

这些天,我一直住在马尕西木家。

马尕西木的家,干净、整洁,每顿饭菜都很美味。这跟他妻子阿依舍有很大的关系。阿依舍是很会操持家业的东乡族女人,长得漂亮,人又贤惠。所以,一想到再过两天就要离开,我心里还是不舍的。我一直在想,以后一定要邀请这家人来苏州,带他们逛逛园林,看看太湖。尤其是阿依舍,没怎么出过远门,最远也就乘大巴去过一两趟省城兰州,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对她就是个谜。晚上,我刚要出门散步,想和韩则岭的一草一木、一牛一羊道别时,恰好碰上了马尕西木。他笑着对我说:

“明晚带你吃平伙!你肯定感兴趣的。”

按理说,我在这儿待了这么长时间,该尝的也都尝了,算是对东乡族的风土人情略知一二,可又突然冒出来个“平伙”,会是什么呢?

我问:“平伙是啥饭?”

“你去了就知道了!”

马尕西木质朴的脸上掠过一丝狡黠的笑容。这也证明我们这些天相处愉快。

第二天晚上,我跟着马尕西木去了韩胡塞尼的家。他俩是发小,关系不错,几乎全村人都知道。他们两家相距也不远,几分钟的路。一进韩胡塞尼的院子,就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羊肉香。家里已经来了客人,清一色的男人。马尕西木对我说:“都是村子里的。”原来,他们要在韩胡塞尼的家里搞聚会,这种聚会就是“吃平伙”。我和马尕西木来得最晚,一进屋,韩胡塞尼就招呼大家赶快落座。然后,他拉着我的手给大家介绍:“这位是大作家,来咱村子里体验生活的,所以不出份子钱了。不过,他得把这顿饭写出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我有点明白过来了,开始忐忑不安,生怕担不起这样的重任。

吃平伙,是东乡族亲朋好友聚会的风俗。农闲时节,或者雨雪天,几个人凑在一起,共同出资买一只羊,然后推选一户人家负责宰杀加工——辛苦的报酬就是不用再出钱了。今晚这顿饭就是韩胡塞尼负责张罗的。最让我惊讶的是吃平伙真正体现了公平与平等,无论贫富贵贱,一人一份,分量相同,不偏不倚,就连羊的每个部位诸如前后腿、肋条在分切时一样也不能少。

均匀地分完,韩胡塞尼说:“可以吃了!”

大家一边吃,一边有说有笑,个别的话,我听不懂,但分明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吃完肉,开始往羊肉汤里揪面片。

东乡族人勤劳、勇敢,这些年也富起来了。若从经济条件讲,宰只羊招朋呼友,家家都置办得起,但他们还是愿意以这种方式相聚。这个夜晚,韩胡塞尼的家弥漫在快乐的气氛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就连那一杯杯三泡台茶,也是加了一次又一次水。聚会结束后,剩余的食物要各自带走。而吃平伙的钱,可以现场交,也可以以后交——他们称之为“八月账”,也就是等粮食大丰收了,卖完粮食换了钱再来交,当然,这种情况现在很少了。东乡族的美食谱系里,东乡土豆片名闻天下。如果说东乡土豆片是他们的一张美食名片,那吃平伙则是平等友爱的精神写照,既有味蕾享受,更有风俗的沉淀。

再后来,我没去过临夏,也没吃过平伙。但仅有的一次,已然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