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羊羔肉
小时候,我家有一位邻居,在靖远煤厂上班。每次回乡,他都带不少零食,我去串门时也能分得一二。这样的待遇让我觉着人间天堂哪是苏杭,而是靖远。这也是一个乡村贫寒少年关于靖远的全部认知。多年以后,有次公差途经靖远,我在县政府招待所草草吃了一顿简餐,就匆匆离开了。黄河边的这座小城就这样被我丢在身后。再后来,有一次一家省级文化单位组织作家们去靖远采风,我忝列其间,跟随大部队几乎跑遍了靖远的大小景点。现在回想起来,最美好的记忆竟然是在哈思山下吃过的羊羔肉。
之前,我对羊肉的看法,想当然地以为,还是河西走廊的好吃。毕竟,祁连山下水草丰美,羊肉自然好吃。然而,靖远的羊羔肉何以享誉陇上呢?一定有它的秘诀!当我在靖远游玩数日后仿佛悟到了真谛。这也让我的美食世界里出现了一个新鲜的词:滩羊。
对,就是滩羊!
滩羊是蒙古羊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有不少养殖区,靖远就是其中之一。滩羊骨骼坚实,鼻梁隆起,眼大微凸,看起来比别的羊英俊。不过,滩羊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羊皮。滩羊的毛色洁白,光泽如玉,轻而且暖,是羊产裘皮中的佳品。为了区别裘皮品种之不同,滩羊皮叫“滩皮”,民间叫“二毛皮”。据历史记载,滩羊作为轻裘皮,于1755年就被列入宁夏五大特产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西路货”里,滩羊羊皮就是大宗物件。
我小的时候,祖父那一代人的人生梦想,就是拥有一件滩羊皮袄,出门时一披,精气神就来了。我读高中时,祖父送我到村口,总会拍拍肩,说上几句:“好好读,以后有出息了,就给爷爷买件宁夏的皮袄。”
彼时,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还没有“滩羊”一词。
扯远了,还是说滩羊肉吧。
滩羊,因主要取其羊皮,一只羊羔在四十天左右时就被屠宰,以取羊皮;所以,肉质细嫩,亦无膻味,特别适合下锅制作,这也就是在靖远吃羊肉吃的是羊羔肉而不是羊肉(成年羊)的原因了。但是,好多人有所不知的是,靖远羊羔肉之所以好吃,跟滩羊食用中草药也大有关系。靖远位于甘肃中部,每逢酷暑,羊无法适应川地高温,只好转场到气候凉爽、水草茂盛的屈吴山、哈思山一带。这里山林茂密,遍地都是各类中草药。羔羊饥食药草,渴饮山泉,肉质的味道自然与众不同。我在哈思山下吃羊肉时,身边的当地朋友一口气就给我背出十余种中草药的名字:柴胡、败酱草、茵陈、旋复花、地椒、防风、薄荷、苍耳子、甘草、独活、麻黄、益母草等。
靖远游玩数日,我在哈思山下吃到的羊羔肉计有红烧、爆炒、黄焖三种。很多年过去了,我再没有去过靖远,但我经常想起那段时间的漫游,想起风景优美的哈思山,想起我们在哈思山下一家专营羊羔肉的小店里喝酒、吃肉、聊文学的往事。我甚至还记着那个夏天的烂漫山花,它们像山野里的小精灵,煞是可爱。哈思山是靖远的一座名山,明代有位官员登上哈思山上的哈思堡后,题诗写道:
黯淡山城古会州,胡天双目尽高邱。
春深柳色凝霜雪,日落鞭声起城楼。
读他的诗,我羞愧自己真是一介俗人,不思国事天下事,只想把自己味蕾之欢记录在案:时为2008年8月,夏秋之交,哈思山下食遍羊羔肉,大快人心矣——山上的野花开得烂漫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