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花
十三花是一种什么花?
去过云南的细心人,可能会以为是一种药:十三年花。十三年花当然不是开了十三年的花,而是分布在云南一带的紫云菜的根与叶,有清热利湿、镇惊安神之功效,可入药。它和十三花虽一字之差,却风马牛不相及——十三年花是一味中药,而十三花则是流传于西北一带回族聚居区的一桌传统菜肴。
为什么是“一桌”呢?
十三花不是一道具体的菜,而是一桌菜的统称。那为什么这一桌不多不少,偏偏就是十三道菜?当然,这与传统有关,与历史有关。说白了,饮食受地理影响,更是传统与历史的显影,就像我们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这些年我在大西北跑来跑去,也约略知道一点十三花的来历。有一年,河州一带的一位大教主马哈吉给儿子办喜事,大小官吏纷纷道贺。马哈吉特意聘请当地的名厨制作了四个凉菜九个热菜款待来宾。他本是随意为之,不料,后来有官宦富商争相效仿,于是,十三花开始在西北一带的回民聚居区用以招呼最尊贵的客人,一跃而成为回民的“满汉全席”,且经久不衰。
十三花又叫九碗十三花。所谓九碗,是十三花的“固定曲目”。这九碗也因地而异,但大体上不外乎肉团炖蛋、白水煮牛肉、碗蒸羊羔肉、特色八宝饭等以牛、羊、鸡肉为主的食品,且典型特点是多蒸、少炸、少炒。而桌上四边摆放的四碟凉菜,就是十三花的“流动曲目”,它随季节而变,因地域而异。
吃十三花,能让人想起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因为摆放得实在太整齐了。一个大且方的红色托盘里,置九个大小一样、颜色相同的碗,九个碗还要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是每行三碗。碗,多是清一色的蓝边碗,据说以前多用黑碗和紫红色的碗。更有意思的是,十三花的上菜颇有名堂——先上四个角的菜,名曰“角肉”;再上四个边的菜,其中对面的两碗菜名要对称,叫“门子”——“门子”菜的菜名可以相近,但花样、原料要有所区别,比如西边是牛肉则东边就是羊肉了;最后一碗菜,一般是传统的八宝饭。
2009年的秋天,我探访关山古道时,在偏远的一户人家,吃到了地道的十三花。主人家办婚事,婚事简单而隆重。简单之处在于宾客不多,只邀请了亲戚邻居;隆重之处在于每桌都是清一色的十三花。据说,在当地,家境不好的人家只给新娘的娘家人上十三花。那天早晨,我亲眼看到了主人为一只只待宰的羊虔诚念赞的场景,也目睹了一位民间厨师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忙前忙后的样子。
如果说十三花是一朵质朴的饮食之花,那么在厨房里汗流浃背仍然戴着白帽帽的中年男子,就是大地上最优秀的园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