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蜜

狼牙蜜

五月的陇南,满目叠翠,山色秀美,让“陇上小江南”的美称名不虚传。从武都到两当的路上,总能看到山坡上有一簇簇一团团白黄相间的小花,开得艳丽,开得热烈,像各自比赛着自己的颜色。问同行者,才知,那就是两当县有名的野花:狼牙花。

它是开在狼牙刺上的一种小花。

狼牙刺,亦名白刺花、马蹄针,耐旱,耐瘠薄,是落叶灌木的一种,小枝黄褐色,花期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我来得正是时候,恰好碰上狼牙花尽情开放。远远望去,仿佛披在坡上的一片白雾,让整个大地像沉浸在一场洁白的梦里头。只要轻风一吹,阵阵幽香,扑鼻而来,这么浓烈的香,蜜蜂岂能错过。

果然,两当县就有闻名陇上的狼牙蜜。

说到狼牙蜜,还得先说说古代诗文里常常提及的崖蜜。所谓崖蜜,亦称石蜜、岩蜜,就是山崖间野蜂所酿的蜜,色青,味微酸,可治哮喘、咳嗽。《本草纲目·虫一·蜂蜜》里引用过南朝陶弘景的句子,说:“石蜜即崖蜜也。在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味小酸。”最早的狼牙蜜,就是崖蜜之一种,量少,珍贵。后来,放蜂人多了,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事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由陇入蜀时就写到这种古老的风情:“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这就是说,早在唐代,陇南两当一带的狼牙蜜就已经远近闻名了,而且不难找到。当然,这与两当一带山陵纵横,气候温和潮湿有关。而现在的狼牙蜜,已经是国家工商部门认定的商标了。

每年清明过后,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还是寒风料峭时,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接壤地带的两当已经百花盛开,狼牙刺花开得稍晚一些,到五月初就竞相争艳,自然,采蜜的季节也就到了。这里的农家都有传承多年的养蜂习惯。在两当云屏乡、西坡镇游逛的日子,总能在路边碰上一户户逐狼牙花而居的人家。他们就住在临时搭起的一顶顶帐篷里,从口音就能判断出,大多数是本地人,但也有从四川、陕西一带赶过来的。

和他们闲聊,会觉着放蜂人的人生,固然辛苦,也颇有诗意。

一个矮个子的两当云屏人有点炫耀地对我说,“别看我们苦,身体可健康呢!我们这里的人从来不得风湿病,也不得哮喘病”。原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早晚都要喝点蜂蜜,又时不时地被蜜蜂蜇一下,基本上不会得风湿病——据专家考证,被蜜蜂蜇可减少得风湿病的概率。后来一查《神农本草经》,说蜂蜜“味甘无毒,主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之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

就在他的一顶帐篷里,我买了数瓶纯正新鲜的狼牙蜜,还吃了一碗当地的特色小吃:狼牙蜜拌土豆泥。把煮熟的土豆,用一把竹筷捣碎成泥,加入几勺新鲜的狼牙蜜,就可以或坐或蹲地在路边吃了。白而酥软的土豆泥上,琥珀色的狼牙蜜,像旅游中一个香甜的梦,余味悠长。那次返回不久,即端午节,一家人吃粽子时,用的就是狼牙蜜,那个香甜远胜往年。看来,狼牙蜜中远高于其他蜂蜜70%的葡萄糖和果糖的宣传,绝非假话。

据说,蜜蜂采集和酿造一公斤蜂蜜,大约要采集八百万到一千万朵花,来回飞行约十三万公里,而且,蜜蜂采蜜时有这样一种工作特性:如果有多种花同时开,它们便分组去采集,一组蜜蜂始终采集同一种花,决不更换。无论是一只只蜜蜂齐心协力集腋成裘地劳作,还是自始至终不离不弃于某一种花,都是为了保证蜂蜜的纯正。

蜜蜂尚且如此,我们生而为人,在面对每一件物事时,是否更应该做到用情专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