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驼掌
在一册有关敦煌文化的集子里,我看到了雪山驼掌的烹制方法:
将收集的骆驼蹄子先用凉水泡一周,再将毛皮褪尽,削去老茧,然后用慢火煮十多个小时,剔除骨头,再上笼蒸十多个小时,用大葱、大蒜、生姜将腥味去掉,将驼掌放入鸡汤内,加上火腿、猪蹄、鲜牛肉、香菇用慢火再炖。在泡、煮、蒸、炖的过程中,厨师们又将蛋清搅成糊状堆积为“雪山”,把午餐肉剁成肉末铺成弯曲路状,再浇上鲜汤汁,即可食用。
我非饕餮之客,亦不精厨艺,所以,无法从这样的文字介绍里复原出雪山驼掌的形状。而且,我数次到达敦煌,每次总是和这款大名鼎鼎的陇上名菜错过。但是,我愿意去想象一位大厨在案板上气定神闲地做出这样一款菜。我甚至在想,能够做出雪山驼掌的厨师,一定是有胸怀的人。他的胸怀里藏着山水,这山水不是南方的山水,是大西北的辽阔山水,山是鸣沙山,水是月牙泉。他甚至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手腕之下,渐次出现了终年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广阔无垠的戈壁滩和缓缓而行的骆驼群。
雪山驼掌的点睛之笔在于将蒸好的驼掌取出后,肉片放置在“丝路”的拐弯处,筋片撒在“丝路”上,宛似骆驼留下的蹄印。然后把鲜汤、佐料浇在肉筋上,如此一来,丝路上有了驼掌,加上远处的隐隐雪山,所以叫雪山驼掌,也挺形象的。
雪山,是白的;
丝路,是弯的;
而整个雪山驼掌,是淡黄的,一种晶莹剔透的黄。
遥远而漫长的丝绸古道,骆驼是沙漠深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骆驼能在戈壁沙漠中长途跋涉,凭借的就是坚实的驼掌。一峰骆驼之于漫漫丝路,是一次苦难的守望。而雪山驼掌,暗含了人心里对这种坚忍不拔精神的无限怀想。不过,话说回来,驼掌全部是筋,营养价值很高,加之骆驼寿命长,一般很少宰杀,驼掌之难觅与熊掌不相上下。所以,现在餐桌上的所谓驼掌,不必全信,吃吃意境,未尝不可。
不过,古代就有驼蹄入馔的典故。
且不说杜甫的诗句“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单在明代的《异物汇苑》里,就有“一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的记载。此七宝羹,实为才子曹植所创。但又有一说,此菜实为驼蹄羹,见于曹操所著的《四时食制》。当然,《本草纲目》里的“家驼峰,蹄最精,人多煮熟糟食”就是另外一种吃法了。
应该说,古代的驼蹄羹是王公贵族们的养生补品,而现在的雪山驼掌更是彰显敦煌地域文化的一张文化名片。
顺便说说,明代的隐逸之人褚人获的《坚瓠集》里,有一则古人吃驼峰的小故事,读来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