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的木耳

康县的木耳

这几年,我在苏杭一带辗转生活,给南方朋友送出的随手礼中,最多的是天水雕漆工艺的纸巾盒。我千里迢迢从北方带来,只是略表一点心意而已。除此之外,我给不少喜欢下厨的朋友还送过康县的木耳。

康县木耳,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吃厌过。

以前,我在天水生活时,常去康县。这一带背靠西秦岭山地,雨量充足,森林茂密,是黑木耳生长的理想区域。木耳也是一门大学问,有关它的知识,我都是从康县学来的。康县的木耳,依其种类,通常有“毛木耳”和“光木耳”之分——背面密披白绒毛者,曰“毛木耳”,两面光滑干爽者,曰“光木耳”。木耳在当地的别名也有很多,生于腐木之上,形似人耳,名“木耳”;丛生于椴木上,如蛾蝶玉立,又名“木蛾”;重瓣如浮云,镶嵌于树上,则又称“云耳”。除此之外,生产季节不同,叫法亦不同,比如产于初春者叫“雪耳”;产于清明之后者称“春耳”;夏秋之间产者,曰“伏耳”;深秋之后产者,名“秋耳”。听当地人讲,“伏耳”不仅产量大,而且质地柔软,滑而带爽,品质最高。

木耳是怎么来的,也许好多人并不知道,但我在康县见过。隆冬季节,满山红叶飘落,“耳农”便把生长了七八年的耳树砍成三至五尺长的耳棒,运到耳场,收集起来。翌年,大地回春,“耳农”在耳棒上砍开菌眼,点上耳菌,然后把耳棒铺在潮湿处,让其休眠一个时期。入夏,万物竞长,耳菌萌发,“耳农”就把耳棒绑成一架,让其淋雨沐阳,正式产耳。整个过程,有着时间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耳农”这个词语,有术业专攻的手艺之味。

有一年,去康县的阳坝采风,路经一个小小的村落,山环水抱,极其幽静,像遗落在陇南大地的一首宋词,清净得让人不好意思贸然进入。在阳坝玩了几天后,临别时朋友专门带我们去这个村子。干什么?买木耳!随便进了一户人家,他家的木耳一袋一袋地码放在房间里,整整齐齐,甚是壮观。那次,我买了两大尼龙袋木耳,差不多一百多斤,回来后分赠给亲戚朋友。千金散尽还复来,一百斤木耳散尽之后自有再来之时。现在,我平时吃的木耳就是回老家时带来的康县木耳,泡开,洗净,焯水,用九成熟的胡麻油凉拌,其醇厚清香之气,溢满整个厨房。

细细端详一朵泡开的康县木耳,色泽乌黑光润,背呈淡褐,形大肉厚,如同一个古代清俊的美男子,儒雅而风流,不像大棚里长出来的木耳,形小,光溜溜的,看上去有小人之气。

补充一下,康县山清水秀,是一座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