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小品

避暑小品

二十年前,我在兰州的一所三流大学里晃荡了三年时间,但对兰州美食所知不多,因为那时实在是穷,一日三餐,除了在食堂吃酸辣土豆丝和炒粉条,最奢侈的莫过于去龚家湾路拐角的一家牛肉面馆吃碗加了鸡蛋和牛肉的“牛大”,算是一次求之不得的生活改善了。所以,彼时的我,哪知兰州与灰豆子以及夏天之间的关系。直到2015年,也就是我迁居江南的三年后,一次在兰州与家人团聚,饕餮完一大盘手抓羊肉后,兄长说:“来碗灰豆子吧!”

而我一脸茫然,不知灰豆子为何物。

很快,两碗灰豆子端上来了。碗是粗瓷大碗,满满一碗的黑紫色的粥,看起来颇壮观。喝了一口,微甜,有股枣香味。用勺子一搅,果然有煮烂的枣肉。且喝且聊,听着黄河水哗哗流过。这是临着黄河的一家特色小店,在滨河南路,号称一网打尽了兰州的各种小吃。环境也幽雅,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一碗灰豆子汤面前惬意地过去了。

定居兰州的兄长告诉我,灰豆子就是兰州夏天的日常之物。老兰州人的夏天,几乎离不开它。等不喝了,一个夏天也就过去了。而煮灰豆子是慢活。前一晚上要将豆子泡软,第二天煮的时候加点红枣和碱,以及冰糖。煮好的灰豆子,呈黑紫色,黑乎乎的,喝起来,很沙,有点煳味,正好。一碗好的灰豆子,其制胜法宝有二:一是要取麻豌豆。豌豆的种类很多,但麻豌豆是兰州独有的,颜色跟平时吃的豌豆也不一样。二是煮的时候要加点“灰”,此灰即蓬灰,一种兰州地区独有的从一种植物里提炼出来的食用碱。为什么要加它?据说是可以让豆子绵软,还可以让汤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味——本来是豆子汤,却叫灰豆子,大抵就是这个原因吧。

老兰州人的灰豆子,都是在楼道里的煤炉上煮的。不温不火的煤火上,端坐着一口砂锅,锅里的豆子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来客人了,舀上一碗,凉一会儿,就可以喝了。

那一次离开兰州时,我特意带了灰豆子和蓬灰到苏州,可惜一直没有煮,不是没时间,而是少了一份心境。或者说,少了一份慢生活的耐心。在苏州这样的城市,似乎总有一股什么力量在背后推着你,脚步不敢停下来。美食,有时候吃的真是心境。

兰州的夏天,除了灰豆子,还有甜醅子亦可消暑。

夏日的兰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甜醅小店。店面都不大,但收拾得清爽整洁,经常能见到衣着时新的女子坐在长条桌上,吃一碗,擦擦嘴,走人。店主一般都是提前在家做好甜醅,再带出来摆摊。客人来了,盛一碗,往甜醅里兑些温开水,就好了。

甜醅子,用燕麦做的最佳。

甜醅的做法和醪糟很像,都是蒸熟后用甜酒曲发酵而成。但从营养学上讲,甜醅子略胜醪糟,因为燕麦的营养价值比糯米高,而且糯米容易让血糖上升。如果从口感上讲,燕麦更有筋道,有嚼劲,越嚼越过瘾。爱吃甜醅子的人,往往一碗是不够的。

偶尔回想起来,灰豆子和甜醅子,就像兰州美食中的避暑小品,让一座黄河穿城而过、泥沙俱下的城市有了脉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