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菜
中国的饮食,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风味以及被人们所认可的地方菜肴——清代初期基本形成的计有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在内的八大菜系。这八大菜系就是中国传统饮食的标杆。当然,这是旧有的菜系格局,任何格局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饮食界也渐渐出现了新的格局,也就有了新的八大菜系——其中,西北偏北的敦煌菜就忝列其间,这既让人始料未及,又有些理所当然。始料未及的是敦煌毕竟偏远于西北一隅,理所当然的是这些年来敦煌已经成为一个热门旅游地。
敦煌菜系的确立,绕不过一个关键人物:赵长安。我看过不少他的访谈,得知他研究敦煌文化二十余年,从浩瀚的敦煌文献里开发出不少敦煌菜品,并且不遗余力地推动敦煌菜的发展。随着对敦煌文献的持续研究,包括九色鹿、丝路驼铃、敦煌舞袖汤、雪山驼掌、阳关烤鱼等诸多承载了丝路元素的“敦煌菜”也应运而生。其实,且不说他个人的努力与敦煌菜品的品质究竟如何,单从历史的角度讲,敦煌菜独成体系也是站得住脚的。因丝绸之路而闻名于世的敦煌,是人类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的交汇点,这种文化的复杂性表现在饮食上,就是敦煌文献中明确记载的饮食有七百多种,它们涉及食物原料、食品加工、食物品种、餐饮工具、饮食风俗等,无所不包。面对如此宝贵的财富,的确需要一个有心人沉潜其中。所以说,敦煌菜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每道菜都有章可循。这个“章”,要么是敦煌壁画,要么是敦煌文献。当然,开发敦煌菜的难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如何将存活于古老敦煌壁画和文献中的美食挖掘研发出来,“搬”到当代人的餐桌上。
当然,这是一条漫长的路。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有赵长安这样的人在鸣沙山下潜心研究。就在我写这篇短文时,恰好看到一则报道:赵长安花了两年的时间新开发的“宴·敦煌”亮相2017年中国食品餐饮博览会,博得大家一致好评,实现了让敦煌菜从神秘莫测的壁画中走出来的梦想。报道称,“相较过去将多种敦煌菜自然组合成的敦煌宴,集合了众多敦煌文化和元素的‘宴·敦煌’,创造性地将敦煌‘故事’或圣境圣水融入每道菜中,可谓一菜一典故,一席十‘圣境’”。
“宴·敦煌”的菜单里,有一道叫“丝路驼铃”的菜,颇有意思。菜品的构思,源于敦煌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此菜的“驼体”部分,取外形酷似驼茸的祁连山野生猴头菇拼制而成,观之逼真有趣,将后辈们对丝绸古道开拓者的缅怀之意表达得恰到好处,或者说,它能给人一种思接千古、情通万里的幽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