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条气势恢宏的大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为人们提供的意象不是长河落日气吞山河,就是羊皮筏子顺河而下的苍茫风情,好像很少有人逆向思维一下,去想想黄河里的鱼究竟长什么样,好像一说到鱼就该是江南水乡的家常事。其实,黄河里的鱼古已有之,且声名远扬。

黄河鱼,最有代表性的是鲤鱼和鲇鱼。

这里略去鲇鱼,只说鲤鱼。自古以来,黄河鲤鱼就有“诸鱼之长”“鲤为鱼王”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还是一款贵重的馈赠礼品,是身份名望的象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了儿子,贵为一国之君的鲁昭公亲自祝贺时,送的贺礼就是一条鲤鱼。可见,黄河鲤鱼可不是普通的土特产。有趣的是,此后,孔子为其子取名孔鲤,山东孔府也从此有了不吃鲤鱼的禁忌。其实,黄河鲤鱼在孔子之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典籍。《诗经》里的“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说的就是黄河鲤鱼。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的河是特指黄河的。到了汉代,有了“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的描述,而唐代,鲤鱼因“鲤”与“李”谐音而身价倍增,甚至到了不准买卖的地步。

一直以来,黄河鲤鱼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形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我国的宝贵鱼类资源,与松江鲈鱼、兴凯湖大白鱼、松花江鳜鱼(鳌花)被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顺着黄河一路走过,就会发现,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甚至山东与山西,皆有黄河鲤鱼,真是黄河流到哪里,黄河鲤鱼就出现在哪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有一年,我去山西吕梁地区的碛口古镇玩,那是一座临黄河而建的古镇。在那家北临黄河的古老客栈里,我用一盘黄河鲤鱼犒劳自己奔走多日的劳顿。此菜是热情的客栈老板特意推荐的。鱼还在厨房里烹饪,与友人闲聊时已经开饮,携带着一身的暮色,山西名酒竹叶青的味道越发醇厚了。半小时后,清炖黄河鲤鱼款步上桌。整条鲤鱼在开口极大的陶质大碗里极其壮观。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口角生津。动箸,开吃,其汤白如奶,肉质鲜美,香味宜人。自宽阔黄河而来且略带泥土气息的风,何等惬意!我以前虽吃过鲤鱼,但黄河鲤鱼却是头一次吃。黄河里的鱼,是大浪淘沙后的鱼,必然有着泥沙俱下的味道,就像一个长年奔走在田地上的农人一样,其衣着甚至体内散发出泥土的味道。果然,老板说,黄河鲤鱼不似其他鲤鱼,无腥气而多泥气,所以,一道上好的黄河鲤鱼,最重要的就是能将泥味彻底去掉。

后来,我还在宁夏吃到过黄河鲤鱼。

宁夏是西北的江南,尤其引黄灌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黄河鲤鱼驰名中外。美中不足之处,餐桌上的鱼是淡水养的。宁夏淡水养鱼业历史悠久,明代诗人在灵武《渔村夕照》中有这样的描述:“村居多以渔为业,得采归来喜不穷。”据说,现在已经很难吃上正宗的黄河鲤鱼了。水质污染、滥捕鱼、毒鱼、炸鱼,让黄河的天然水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黄河鲤鱼的产量在急剧下降。

据说,济南的糖醋黄河鲤鱼是一道名菜,《济南府志》里就有“黄河之鲤,南阳之蟹,且入食谱”的记载。而糖醋黄河鲤鱼发端于黄河重镇洛口。洛口就在黄河边上,这里的厨师不免靠河吃河,喜欢用鲜活的黄河鲤鱼做菜。其做法大致为先将鱼身割上刀纹,外裹芡糊,下油炸后,头尾翘起,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浇于其身。此菜香味扑鼻,外脆里嫩,且略带酸味,不久便成为名菜馆中的一道佳肴。因其声名大振,后来糖醋黄河鲤鱼又传到济南。济南汇泉楼的黄河鲤鱼很是出名,只是数年前经过济南,行色匆匆,少了口福。

相比之下,甘肃临洮的石烹黄河鲤鱼就更有大河风情了。

石烹是一种古老的烹调方式,至今,在甘肃临洮一带,还算是薪火相传吧,用来烹制菜肴和面点。石烹而成的黄河鲤鱼,在鱼香之外更见黄河风情,这风情更是一份古老的记忆,是黄河两岸底层生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首歌谣唱道:百品黄河鱼,人生不后悔。可是,活在高楼林立里的我们,哪能有这样的口福!不过,若他日细算吃得百回黄河鲤鱼,一个人也算是活够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