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索儿
我去过好几次岷县。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家乡的报社谋生时策划组织了一个寻找天水地理之最的文化活动。说白了,也就是拉上一帮文化圈的朋友采采风,顺便玩玩。天水最西端的桦林镇,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我们寻访完这个跟陇西县文峰镇接壤的古镇后,就顺道拐了个弯,去岷县的狼渡滩草原了。在天水人看来,岷县虽然偏远落后些,但人实诚,所以午饭就在路边的一家农家乐解决了——顺便说一下,好多地方的农家乐已经经营走样了,轻易不敢去吃。
彼时,正逢八月,青稞将熟未熟的季节。
在这户人家,我们还吃到了新鲜出炉的麦索儿。之前从来没吃过,连名字也是头一回听。主人很热情,一看我们是外地人,就问要不要尝尝麦索儿,还说是免费的。同行的女记者胆子小,很淑女,不敢吃,只有我和小说家杨志斌抱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念头决定食之。于是,主人端出来半盆叫作麦索儿的绳索状物,盛入碗中,浇了些清油,加了些蒜泥和盐,就递过来了。我和杨兄每人吃了两碗,而且连呼清香柔软,甚是过瘾。
那一次,听主人讲,在岷县一带,还有互赠麦索儿的风俗——如此普通的食物,邻里间还能相互赠送,该是民风淳朴的标志吧。
后来,相继认识好几位岷县人。在或深或浅的交往中,他们都曾讲起过麦索儿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这倒让我有点纳闷,到底是巧合,还是麦索儿这种普通食物已经深入每个岷县人的记忆与灵魂深处呢?我想,一定是后者吧。其中一个朋友回忆说,每年七八月份青稞快成熟时,他的母亲最忙碌。每天要把麻黄色的青稞割芒截秆,背回家,在笼里蒸熟,搓取禾衣,磨成两三寸的绳索状物,这也就是岷县独有的麦索儿。更有趣的是,他们个个手拍胸脯,在我面前坚定地说,自己家的麦索儿是最好吃的。其实,我能理解这份有点偏爱的情感,因为这是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就是天下最美的味道,谁也替代不了。
而我的母亲去世十余年了。
忽然之间,我想念母亲了,想念她做过的浆水面、洋芋搅团以及面鱼儿。
再后来,在一本内部印行的甘肃童谣的小集子里,碰到了这样一首:
山里人对着干,
提上麦索儿去换蒜。
你送我麦索儿我送你蒜,
蒜拌麦索儿赛过干拌面。
短短四句,写得真好。
和“而今店铺尚有酒,游子归来忆麦索”的古诗比起来,这首童谣生动、鲜活,有民间的记忆,也有泥土的芬芳与温度。如果我会谱曲,我一定会把它谱成曲子,让岷县的孩子们在大街上随口唱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