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肉黄面

驴肉黄面

有一次,我带一帮南方的朋友去敦煌玩。临行前,他们除了问海拔高不高,就是问有什么好吃的。我答:“敦煌夜市很大,吃的嘛,随便挑。”他们复问:“具体呢?”

我答:“驴肉黄面好吃!”

“什么?”

“驴肉黄面!”

大抵是听到“驴”这个字,他们面面相觑,甚至一脸茫然。吃惯鱼虾长大的人,让他们的味蕾接受驴肉,需要一个过程的。我敢保证,在太湖之畔长大的他们基本上没有吃过驴肉。但在北方,驴既是下田的动物,更是美食,就连平时骂人时也总会冒出一句“驴日的”。在黄河边的靖远小城,“驴日的”看似有点像脏话却暗含分外的亲切。比方说,你看着老朋友的儿子一天天长高了,你会一边抚摸他的头一边说:“驴日的。”所以说,尽管关乎驴肉的美食没有牛羊肉那么普及,但驴肉在大西北也是常见的。况且,驴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中医专家认为,驴肉性味甘凉,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安神去烦功效。倘若从营养学和食品学的角度看,驴肉比牛肉猪肉口感好、营养也高,尤其是生物价值特高的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远远高于猪肉、牛肉,所以驴肉自古是肉类中的上品。

话说回来,驴肉黄面的确是敦煌的美食名片。

就像陕西美食有一句几大怪的顺口溜一样,敦煌美食也有这样的顺口溜,其中一句就是“驴肉黄面门外拽”。一碗驴肉黄面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驴肉,二是手工拉制的黄面。驴肉已经讲过了,那就说说什么是黄面。黄面是敦煌本地特有的一种面粉,经揉、甩条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因煮熟后略呈黄色,故名黄面。上好的黄面既要细,还要长,细要细得如龙须,长要长得如金线,这也就对拉面师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敦煌的街头,见过一位拉面师傅,他双手舞动着一块淡黄色的面团,时而伸拉成长条状,时而旋转成麻花状,像变戏法一样地把一个足有六七斤重的面团,瞬间拉成细粉丝样的面条。

这些年,敦煌的游客人满为患,估计去过的人也都看到了,敦煌满大街都是驴肉黄面馆。不过,创始于清朝末年的顺张黄面馆,是敦煌唯一一家祖传五代的百年老店,已被列入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敦煌一带流行一句话:“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此话足见当地人对驴肉的尊崇与喜欢。据说,莫高窟第156窟的壁画上就有制作黄面的生动场景,可见其历史之悠久。遗憾的是,我去过几次,这个窟都没进去过,与古代制作黄面的场景擦肩而过。

在我看来,在敦煌,看看壁画,吃一碗驴肉黄面,吹吹鸣沙山带着细沙的风,也算是一个敦煌的旅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