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村的油茶

仇池村的油茶

油茶本是少数民族的茶饮,但在西和万顷仇池山顶的仇池村,我却见到了,真让人有些诧异,诧异里还有点惊喜。

我们进了仇池村村支书赵满良安静的院子,主人就让上炕。几番推辞,我硬是坐在了沙发上。村文书赵小万却边上炕边说:“你不上炕,那我上了。”他脱鞋上炕,支起小火盆,将茶罐罐煨在火前,开始烧茶了。

茶罐极精致古朴。陶质,腹部微有隆鼓,外部有一耳形小把,罐口左部有一防勾倒的小流嘴。用这种小罐煮茶水,透性好,散热快,茶水不会变味。待烧热,滴少许菜籽油,从摆在炕上的碟子里放入花生仁、核桃仁,然后炒拌,如同炒菜。小小茶罐里发出“嗞啦啦”的响声,而后将茶叶放入,同炒,差不多炒好时再加入水。加水是有讲究的:讲究之一,就是要“凤凰三点头”,即每加三次水,都要有响声,等第三次加入水,就开始煮了;讲究之二,整个过程中用一根竹质的茶滗子不断地来回搅动,以免罐身罐底太热,把茶叶给煮煳了。

茶汤熬好时,用茶滗子蘸少许盐,投入再煮。

少顷,倒入茶杯。

听他们讲,有时,还会放些葱花。看这样一杯茶的煎出,如同看一位大厨的厨艺表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在陇南偏北靠近天水这一带有这种饮茶之俗呢?我在村子里访问了一些老人,想探究一番,惜其说不上所以然,只留下了一句简单的话:老先人也是这样喝的。

也许,这与小村的历史有关吧。

村子虽小,却是仇池故国的遗址所在。西北少数民族氐族凭着一山之险,在这里建国并绵延了三百余年。查氐族的资料,没找到油茶的相关记载,倒是从土族人的史料里看到了这样的茶事:清光绪《秀山县志》卷七《礼志》载,“田家岁时佳节,炒米杂姜茗入油盐,研之为油茶,亦时以款宾”。其模样,大致同于西和油茶。

这种茶的好处,是冬天可抵天寒之冷;而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客人,喝得也多,以示隆重。相比之下,在陇东南广泛流传的罐罐茶就要简单得多了。临离开村子时,还听到了一则故事,亦与油茶有关。十年前,村子里有一位老人,嗜油茶如命,亦喜欢将猪肉臊子放入其中,与菜油同炒。有一年,家里杀了一头大肥猪,一年下来,他把一头猪的肉,全在小小的茶罐里煮茶时吃光了。

忘了说,喝油茶时得吃些馍馍。

馍馍者,家里自做的锅盔。西和锅盔也是享誉陇上的一款美味,两者同食,亦是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