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三套车』

凉州『三套车』

一提到“三套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那支流传甚广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是的,它和《喀秋莎》一样,是一首老一代知识分子开口即能唱的经典老歌。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喜欢那悠扬的旋律了,改唱流行歌曲了。但我现在要说的“三套车”,与音乐无关,是一道在茫茫风沙的河西走廊上令人备感温情的美食。

如其名所言,既为“三套车”,自然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行面拉条子、凉州卤肉、茯茶。

先说行面拉条子。

拉条子是西北常见的拉面之一种,但“三套车”的行面,因为用的是本地小麦——日照时间长,又有祁连山雪水灌溉——所以,吃起来极有筋道。古凉州武威的北关市场,是“三套车”的集中地。只要你访食于此,就能见到拉面师傅甩着如同皮带宽的长面,在宽大的案板上啪啪作响,且于手掌中上下翻飞几次后,趁你眼花缭乱之际,长长的面已经飞入热气腾腾的锅里。等面煮熟,浇上配有胡萝卜丁、豆腐丁、瘦肉、葱、蒜、姜末、辣椒、醋、盐的卤子,一碗面就端上来了。其实,最初叫“饧面”,久而久之,因音同而改叫“行面”了。

再说凉州卤肉。

卤肉之优劣,关键处在于卤汁的好坏。民间有“百年卤汁”的说法,意在强调卤汁使用的时间越久,卤制的肉食味道就越醇厚。而凉州卤肉的特色之一就是多次卤制而成,据说,历史最久的卤汁已有八十多年了,所以,这样的卤肉吃起来肉质鲜嫩,香而不腻,筋道不烂,口感特别。

如果说行面与卤肉是凉州“三套车”的物质基础,那么,一杯红枣煮茯茶就是它的点睛之笔。

在凉州,红枣煮茯茶是普通百姓的“工夫茶”,与福建正儿八经的“工夫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以红枣、桂圆、茴香等十八种原料熬制而成,古色古香,红润透亮,集乡风民俗于一身,故有“凉州古咖啡”之称。正宗的茯茶,一定要加烧烤过的红枣、枸杞,在炉灶上熬成晶莹透亮的酒红色,才能上桌。熬好后,盛入铜锅,当那把铜壶里还在沸腾的茶水注入杯中,茶香味和着焦枣味的鲜美,扑面而来。在你刚刚狼吞虎咽吃下一碗面、一碟卤肉后,再喝一碗冒着热气的热茶,实在是恰到好处。

2009年,我西行游玩,途经武威,已是夜半。记得那次住的是武威宾馆,一放下行李,就寻至北关老市场,挑了一家老店去吃“三套车”。“三套车”是武威的家常饭,但对于诸多外地游客而言,是民俗风情的一部分。别有趣味的是,食肆林立的北关市场,不少店家也不是同时兼营,而是肉是肉、面是面、茶是茶,走的是一条专业化路子。假如你被店家的吆喝声吸引进店,服务员会根据你的要求下单,于是,外面的各摊儿忙起来了,切肉的切肉,拉面的拉面,倒茶的倒茶。等顾客吃完付钱之后,他们再统一分账,拿走各自应得的一部分。而在客人面前,他们其乐融融,默契得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是不同的店。

地处河西走廊的凉州,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中西交汇的文化特色以及质朴善良、热情豪放的民风。而凉州人却把普普通通的拉条子、卤肉、茯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还起了一个如此雅致的名字,仿佛在漫长而疲倦的旅途上听到了一句温馨的话:西出阳关无故人啊,请珍重加衣,请吃饱穿暖。

是的,西行路上多壮士,更西的地方,是夜光美酒的酒泉、佛光照耀的敦煌以及大美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