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的“悟性”
2025年11月02日
19.培育学生的“悟性”
小时候妈妈是我的数学老师,她的口头禅是:学习要有“悟性”,能“举一反三”,会“触类旁通”,总之不能死学硬背。老师们都会有疑惑,同在一间教室听课,为何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差距很大呢?原因不仅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悟性。
悟性是一种超常的直觉,是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五类表现形式: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伪存真、心有灵犀、未卜先知。
因此,人的学习有三种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悟性认识阶段。而三种不同的学习境界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效果:
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是“知”;
理性认识阶段——获得的是“真”,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悟性阶段——获得的是“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通”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大部分学习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即知其然;一部分学习者进入到理性阶段,即知其所以然;唯有极少数学习者能进入悟性阶段,不仅知其所以然,还能知其超然。
这种超然自得是全新的境界,所获得的智慧,是汗水浸润的灵感。唯有这样,学生们有了思考力,文字与符号才有了生命力,学习与世间万物才有了情趣和灵性。
那如何培养悟性呢?
博学强记,善于积累,丰富的知识就是悟性的源泉;触景生情,用心体验,展开想象,悟性是从实践、体验、挫折和阅历中生长的;勤于思考,大胆质疑,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老师要能引导学生联想、思考,让自己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是悟性生成的核心。
思维能力包括反应能力和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一个学生会学习与否,主要看其思维能力强不强。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的广度、深刻度、独立性和敏捷性,让他们把学习的片面的、零散的知识贯通起来,最终带来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