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数学解读

22.“焦虑”的数学解读

现实中,焦虑,似乎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状态:工作焦虑、人际关系焦虑、夫妻关系焦虑、孩子教育焦虑等,研究表明,很多事情的确让人焦虑,但焦虑本身会产生更多焦虑,让人深陷其中,徒增无限烦恼。

哈佛心理实验室曾对人的焦虑做过科学量化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人类99%的忧虑是毫无必要的,40%的忧虑源于对未来的担忧,30%的忧虑源于过去的事情,22%的忧虑来自生活中的琐事,4%的忧虑来自个人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仅有4%的忧虑来自我们正在做的事!

所以,焦虑很少是对眼下的事情,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对过去的遗憾,人陷在情绪里,导致更大的焦虑。人都有心理防御机制,当自我感到焦虑和不安时,会不自觉地采取措施阻止或逃避。焦虑意味着矛盾与冲突,是我们自己设置的内心障碍和内心抵抗。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身心是相互影响的,当身体有紧张反应时,就会影响心情,而心情紧张会加剧内心的不安,进而引起不良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肌肉酸痛、出汗、总想大小便等。焦虑感上升时,体内的应激激素会增加,使血压上升,对心脑血管产生负面作用。

焦虑症是一种病理性焦虑,是无根据的紧张和惊慌,生理上也会有躯体症状:晕厥、心悸、发抖等,很多源于遗传,而现实中大部分人有的仅仅是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不等于焦虑症,所以千万不要杯弓蛇影,自己吓唬自己。每个人都要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不要被情绪控制。专注当下事的解决方案,尤其是积极的解决方案,焦虑就立刻减少了。

所以,管理好情绪才能管理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