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放风筝的故事
春天到了,小明吵着要求妈妈和他一起去公园放风筝。在公园广阔的草地上,小明把风筝在地上摆好,不断松弛线轴。没有一丝风,小明试着跑了几次,居然都没成功,风筝飞不起来。
小明沮丧地坐在地上,垂头丧气。妈妈抬头看见,不远处有片片云朵飘来,便对小明说:“一会儿风婆婆来了,风筝就能飞起来了。”果然,空中逐渐有了微风,小明开始逆风而跑,风筝也慢慢升了起来……可是飞得不高的风筝很快又摔落到地上。反复几次,小明无精打采。妈妈抚摸着小明的头,微笑地提醒他注意观察其他人如何放风筝。风筝的线不能太短,否则跑不起来;起跑的速度不能太慢,否则风筝会被风击垮在地。小明再次从地上爬起来,开始试着放风筝。
风筝终于飞上了天,小明高兴地用力握着线轴,生怕风筝会掉下来,但是握得越紧,风筝反而越有反作用力,一不留神小明摔了个狗啃泥。小明再次难过地捡起风筝。妈妈说:“放风筝有技巧:欲擒故纵,想要飞得高,就要舍得放松手中的轴线,一张一弛才能让风筝飞得持久飞得高啊。”小明恍然大悟,认真观察身旁放风筝的高手,终于明白了放风筝的奥秘。
风筝在天空翱翔,小明在地上欢唱,妈妈在一旁欣赏。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户外运动,更能让孩子通过学习放风筝明白人生的道理。学习有如放风筝,有技巧有方法,遇到困难不气馁。风筝想要飞起来,就要逆风而上。学习可能会遇到困难,不怕困难才能有提高。
风筝想要飞得高,一定要有足够的摆距,线轴是支点,线越长,摆距越大,飞得越高。
家庭教育也像放风筝,很多家长不舍得放手,把线轴拽得太紧太死,结果风筝线很容易崩断。孩子在高压管制下,不断抗争,最终会栽落或挣断束缚过度的线轴。懂得给风筝一线弹性,松弛有度,才能让风筝振翅高飞。
放风筝是一种全身运动:腿部奔跑,臂力运动,观察力、判断力(回避风筝会落树上的风险)、思考力(如何飞得更高)、学习力(学会问高手),甚至还有动手能力(有的孩子喜欢自己做个性风筝)等,小小风筝能让孩子们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家长与孩子一起放风筝,在大自然中,最容易增加亲子感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给予指引,让孩子不惧挫败,内心拥有自信,克服困难,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的家长一定会放风筝,放得很高,飞得更远,即使看不到风筝,只要线在手中,孩子就与家长永不分离,越松越高,但也要把握尺度。
最好的学习是在生活中获得,最美好的记忆是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时刻是自己战胜自己,最难忘的时刻是在该玩的年龄拥有快乐。
风筝虽小,但放好风筝有学问。放风筝充满生活智慧与人生哲理。相传风筝是中国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发明的,又名“纸鸢”。墨翟研制、鲁班改良、宋代盛行,13世纪末传至欧洲,后来影响了美国的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