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年“心事”

1.童年“心事”

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里都有故事,故事里也都有秘密和心事。

在我的记忆中,0—3岁是模糊的,这几乎是我们那代人的共性。印象中都是有关弟弟的往事,他小我两岁,总喜欢一个人坐在一个超大的铁质洗澡盆里摆弄玩具,玩具有手枪、塑料瓶、木片等,他有时能坐一上午,不哭不闹,自娱自乐。而我喜欢和隔壁家的大姐姐一起玩,帮她们拆毛线(我6岁就很会织毛线)。成年后我和弟弟的感情一直很好!

我5岁开始上学了(当时8岁上小学),因为妈妈是老师,弟弟还小送了托儿所,我就像个小尾巴跟在了妈妈身后。我们每天早晨都要经过一条窄窄的小道,小道仅能过一人,而一条大黄狗却在前面汪汪叫。为了赶时间,妈妈总是疾步而行,我只有努力小跑跟在后面。长大后,我非常明显地具有“独立”和“果敢”的特点,走路的速度也很快,没办法,从小练出来的。其实那时真的希望妈妈每天拉着我的小手。现在我很少与他人有太多肢体接触,应该与此有关。

一年级考试结束,我竟留级了!不是学习不好,而是非常好,因为年纪小,就又上了一次一年级,所以我的童年是在学校度过的。我挺爱学习的,三年级本想跳级,正好赶上第一次教育创新,要增加英语课,所以跳级的事就不了了之了。即使这样,我也是17岁就上了大学。(那时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已21岁)

儿时,最羡慕弟弟生病时能吃到妈妈做的病号饭:两个鸡蛋和白糖水(那时白糖是凭票购买的,很稀有)。我总是装病,却被体温计识破。那时妈妈没学过儿童心理学。其实,我想吃鸡蛋,仅仅是一个“外壳”,内心是希望妈妈多关注我,照顾到我。

小学阶段我不仅学习好,也乐于帮助同学,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是市三好学生,可是我竟然没机会去领奖!因为妈妈总怕我有沾教师子弟的光之嫌,让我低调,所以这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因为我也渴望荣誉!但这也培养了我的自律、低调与自谦。

印象最深的一次领奖是我被评为全校的“红花少年”,因为我认领了班上学习最差的女同学,和她结对学习。她的成绩有显著提升,我获得了嘉奖。用现在的理论来套,应该是我最早建立的“公益”意识吧,愿意帮助他人并获得认可。其实,每一个孩子长大后喜欢和习惯做的事背后一定有童年的影子,只是它像一颗种子,需要在合适的时机才会破土而出。

小时候我虽然学习好,却很粗心,每次考前总要受到妈妈严肃的叮咛。以严厉著称的妈妈很少笑,所以我也有了她的印迹,缺少幽默与欢快,总会让人感觉不怒自威,以至于儿子对我最大的差评就是缺乏幽默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都会印刻着父母的特点,带有成长环境的烙印。

小学阶段,爸爸的身影是模糊的,但从中学开始,爸爸开始逐渐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影响我日后性格的完整建立。他总用欣赏的眼光看我,给我肯定与鼓励,这让我养成自信甚至超自信的特点。当然爸爸也曾狠狠地“治”过我!记忆中,那时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储存很多大白菜,于是寒冷的日子约等于无数大白菜。我只喜欢吃白菜叶,所以每次一盘菜上来,我就来回拣叶子吃。老爸说:“人不能只顾自己,那叫自私!”于是责令妈妈特地给我炒了一盘白菜帮,要求我必须吃完。我边吃边哭着说“太难吃了”……吃完后老爸告诉我:“记住,你不爱做的别人也不爱做,你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人,不能只顾自己!”从此,我学会了设身处地地考虑事情。

在我的家庭里,妈妈总是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我帮助和支持,而爸爸在文学和修养、家风和传承上对我和弟弟要求很严格。我在参加工作后才发现这些训练和家教让我终生受益!好家风增添了我的“软实力”,为日后的工作、社交和家庭都起到了重要的加分作用。所以,尽管童年还有一些小遗憾,但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严格与约束,让我懂得自律与修养,为我赢得了较高的综合素养分数!

我的童年充满了回忆,六一儿童节不仅属于儿童,也属于每个曾经是儿童而今已长大的成人,这些珍贵的记忆将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里。